对联是从民俗发展而来的,田野调查是对联研究的方式之一。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拍照俨然成了中国人生活里的一道风景线。与此相伴随的,是各种新媒体、企事业单位出现的“有图有真相”的工作新理念。借用手机拍照各种实用联,也应成为关于对联的田野调查的新手段。
西安财经大学汉语20级两个班,共58人。本人于2021年进行了春节前总动员,号召同学们用手机拍照各自家门口的春联,得到他们的积极响应。春节后共收到有效照片59张,其中汉语2002班32张(有几人多交一张)、汉语2001班27张。经核查,除去个别同学因非汉族身份未能提交外,其余同学均发来了清晰的2021年春联图片。
通观所发图片,发现大部分春联符合传统对联张贴习惯,即横批高于联文(上下联)、以横批为中心两边对称、整个春联贴在墙上或门上。但也有少部分春联与此有异,其中又以汉语2002班尤其显著。鉴于此,本文拟以该班15张图片为依据,对当下春联张贴不规范现象进行陈述和分析。
首先说明一下,自从1980年代开始在城市进行大规模居民中层楼房建设,并使用里面单扇(木)门、外面防盗(铁)门的双门制以来,传统的大一统对联张贴方式就被打破了。就当下居民家门形制而言,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是平房还是楼房,无论是高层还是小高层、中层楼房,像1970年代那种找木匠临时制作的“三槛(坎)(全实木)(双扇)门”甚是罕见;凡是买来准备安装的家门,清一色都是由工厂机制的母子(单扇)(贴皮)(木)门。对于对联来讲,这种单扇母子门无法形成两两相对的“召唤结构”。不仅如此,这种门还没有门框,只有门套,而门套外的墙面面积又极其有限,这在由开发商统一建造的民居那里表现得尤为突出。以上两点,必然影响到对联的形制(例如长短宽窄)及其张贴方式。
第一种(图1图2),上下联贴于门,横批贴于墙

图1

图2
户主大概也想将上下联贴在墙上,以便与横批形成统一体。无奈门套外空间狭小,尤其是图一那种,左边门套嵌入墙角,想在墙上张贴下联,可以说没有任何可能性。
第二种(图3图4),横批与上下联齐平,甚至低于上下联

图3

图4
横批类似文章的题目,自然要比上下联高一些,这里却一反常态。所以出现这种异常情景,对于图三来讲,主要是因为左边门上有把手、门套上方有门牌号码,上下联贴在门上行不通,横批贴在墙上则会遮挡号码。至于门套右边狭小,还不是造成这种张贴法的主要原因。
第三种(图5),上下联未能以横批为中心形成等距

图5
如果不考虑房门的因素,所谓上下联对称(等距),必然是以横批为中心的。这里的主要问题,仍出在门牌号码上。这个号码铸在了一块金属物上,金属物又镶嵌在右门套之外,同时左边墙面没有更大的空间,无法将下联左移。横批也不方便调整,如果户主将横批右移,又会产生横批不在门套中间的新问题。总之,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切都因这个不讲对称(等距)、镶嵌着号码的金属物所引起。
第四种(图6),横批与春联贴靠在一起

图6
如果认为墙面空间受限,完全可以将横批和上下联全贴于门上,这一点不是问题。这里的问题是,户主将横批下端和上下联上端紧紧贴靠在一起,从而给受众一种不够清爽的感觉。看这幅图片,这副七言短联不是很长,户主不妨将上下联往下做一些挪移。
第五种(图7),上下联一边或两边横跨门和墙

图7
就图三而言,上联的一部分贴在门上,一部分贴在墙上,即两边各搭一点,这主要是由于墙面不够宽大的缘故。图七的下联也遇到这个问题。据前面诸多图片显示,所谓墙面不够宽大,一般不是紧挨邻居房门,就是与水房门等为伍,这里(图七)左边墙上显示的则是电表。或曰:为什么不将上下联移至门上呢?答案是:因为把手在从中作梗。
第六种(图8),上下联均为正面,张贴位置却墙门各一

图8
图八没有将上下联全部贴于墙面,也没有全部贴在门上,而是墙和门各贴一个。如果都贴于墙面,则右墙空间不够;如果都贴于门上,一则横批在墙上,二则似乎又遇到把手这个拦路虎。
第七种(图9图10),上下联均贴在墙上,但一正一侧

图9

图10
不管怎么说,前面诸图上下联都处在同一平面,都是正面示人,这里则不然。从图九图十,上下联总有一边“躲”在侧面墙上。自不必说,这是由于张贴春联的墙上一边有空间,一边没有空间,或者户主自认为空间不足所致。上下联不处在同一平面,明显违背了自古以来的对称习惯。与前面所述其他不规范现象比起来,这无疑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第八种(图11),上下联均贴于墙上,但均为侧面墙

图11
如果张贴上下联的墙面(正面),两边空间都相当狭小,户主该怎么办?图十一告诉受众:只能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将上下联双双贴在侧面墙上,让彼此“四目相对”。该图还显示,这里不仅有把手阻碍,要贴的春联也是既宽且长,即使户主想把它贴在门上,也是无能为力的。
通过以上种种展示和分析,本文总结并引申出以下结论:
第一,以上春联张贴不规范现象,除了极个别或可以视为户主操作失误外,绝大多数都是受环境胁迫而被迫如此。后者既让全社会感知了对联使用者的智慧,证明了对联生命力之顽强,也让联界感到尴尬和憋屈。
第二,联界在普及包括如何张贴春联等对联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建筑环境对于对联习俗的影响作用。2021年,全国政协委员周世虹提交提案,呼吁取消为某香港大亨所发扬光大的“公摊面积”销售方式。其实,现代民居的问题还有不少,且不说单扇门不再有“对称美”,仅就逼仄的门口空间设计而言,就是一个极大的缺憾。期盼联界有识之士也能够奔走相告,请建筑设计师们手下留情,给新形势下的国粹对联留下一个稍稍展拓的寄生空间。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