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西县水西公园内原来有一座寺庙,叫观音阁,阁内有座大铁钟。此钟明朝正德年间铸造,后来遭遇兵灾,寺庙被烧毁,大钟也弄残了。当地政府为了警醒后人,便在园内修了一个亭子,将残钟悬于其内,人称残钟亭。钟虽残,但钟声依旧宏亮。
1980 年代初,黔西县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中学教师尹绍明以残钟亭为题出了一个上联:
残钟终身残,钟声未必残,鸣之尚能警世;
此出句有多个同音字和重字,难度系数非常大,当时就没有人能对得出下联来。后来有人将此出句刊登在《贵州日报》上,向社会征集下联。不久,贵州省轻纺工业设计院一位工程师对了个下联:
断琴情线断,琴弦虽已断,抚其亦可知音。
他这个对句是以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典对出。
再后来,大方县委张书记又对了一个对句:
破壁毕力破,壁立须臾破,点之径自腾龙。
张书记的这个对句典出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说梁代画家张僧繇在壁上画了四条白龙,点睛后破壁而去。
如今,张书记的对句被镌刻悬挂于残钟亭的廊柱上。
笔者以为,以上这两个对句最大的缺憾就是以残对残。破,是残。摔,也是残。大有合掌之嫌。而张书记的对句更是联意晦涩,让人难于读懂。用“壁立”对“钟声”,词性不合。“壁立”,像墙壁一样耸立,形容山崖石壁的陡峭。钟声,是钟的声音,是名词,而壁立不是名词。再者,“须臾”对“未必”也不妥。须臾,是时间,即片刻之间的意思,是量词。未必,意思是不可能,不一定,是副词。未必对须臾,词性不合。《联律通则》第二条规定:词性对品。即上下联相同位置的词必须属性相同。
笔者不才,也试对了一句:
响鼓古今响,鼓颈何曾响?击罢犹可伸冤。
大约在2010年,我偶作一联如下:
题大煞风景
拣梅枝以煮鹤焚琴,教林处士重来,存何脸面?
卧玉石而枕流濯足,继秦太师之后,坏此湖山。
作品一出,先后有老师点评:虽读来漂亮,却于理不通。首先,现代人有了香港脚,才视濯足为污染水源而不雅;其次,这一指责,秦桧表示不服,因为史上并无典可依,尽管他被人称第一奸臣,但也不是什么屎盆子都可以扣的。于是此联作为病联,长年悬在作品集中。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