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何辞片石筑长城——鲁晓川先生对联浅赏

时间:2023/11/9 作者: 对联 热度: 22979
文 |杨臣良

  十多年前,有幸读到《雅切——梁章钜对联批评的核心范畴》一文,大受启发。后来了解到此文作者鲁晓川先生是中国首位对联学硕士,是真正科班出身的对联专家。不过,社会上很多文学专家理论上讲得头头是道,而一到创作,就捉襟见肘。大概因为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侧重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所以两者难以得兼吧。那么鲁晓川先生在对联创作方面如何呢?笔者阅读了他的大部分作品后,形成了这样的感觉:晓川先生的对联创作,数量上虽不是很多,但每一联出,质量皆堪称上乘,给人以不俗之感,特别能让人真切地感受其师者情怀。如题长沙七中高考联:

  谁能拔抑塞磊落之奇才,百载立黉庠,正合诸君圆梦想;

  士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一襟盈浩气,自然寸管挟风雷。

  杜甫说“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拔磊落奇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是有期待,也有鼓励;立百载黉庠,盈一襟浩气,是有底气,更有担当。不难看出,这副联不但切合百年名校的底蕴,更寄托了对学子考生的勖勉之情和祝福之意,可谓立意高远,境界不凡。而同样为学校题写的,还有一副是晓川先生自己最为中意的,这就是题桃源县文昌中学联:

  无须拜梓潼,积跬步终能卓尔;

  有幸追渔父,到源头自可豁然。

  所谓梓潼,指文昌帝君。渔父有双解,既指《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渔人,又指民主革命先驱号桃源渔父的宋教仁先生。上联从文昌中学校名引起联想,意在激励;下联从学校创建人宋教仁的德业传承角度来立意,表示只要坚持信念,终将到达。自然,也反映了晓川先生自己的思想。他在自评该联时是这样说的:“这副对联,我有好几个版本,我自己最喜欢这个版本。上联先说“无须拜”,后半分句讲原因,以此激励文昌学子脚踏实地求卓越;下联由渔父,而至于‘源头’‘豁然’,皆自然关合《桃花源记》,而渔父又指宋教仁,索源于教仁先生,引导文昌师生们继承教仁先生追求真理、献身家国的伟大精神,也算接近联话鼻祖强调的‘雅切’标准了。”

  还有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关工委写的一联:

  二十年化雨春风,三千最爱楩楠秀;

  八九点腾空旭日,一吻先酬瀚海恩。

  这里,“八九点”不但和“二十年”形成工对,而且让人联想到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的经典演讲。以“八九点腾空旭日”比喻关工委工作的对象——主席母校的莘莘学子,可谓熨帖而亲切。而后一分句“一吻先酬瀚海恩”,意象优美,韵味深长。全联既写出了二十年来关工委对下一代的关爱,又表达出了学子们对关工委、对母校的感恩之情,后者,不正是关工委取得成效的最好见证吗?

  韩文公于《师说》中开宗明义提出,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由于对联篇幅相对短小,授业解惑却要求具体详细,人们才好接受,所以这两个功能不容易做得出彩。但传道这一功能,窃以为对联这种艺术形式,是做得很好的。比如对古今人物的评价,就基本直接反映了作者传道的思想。且看晓川先生几副有关人物的臧否联:

  去留无愧怍;

  生死奋驱驰。

  这是题零陵武庙《千里走单骑》浮雕的对联。“去留”“生死”这四字,抓住了整个故事的要害。在区区短章中,蕴藉丰富。不仅让人想起关公之义薄云天,还似乎联想起谭嗣同的“去留肝胆”等词,自然引起我们于去留、生死之际这类问题的思考。晓川先生其于关公也情有独钟,且看:

  屯土山忍生报主,华容道拼死释曹,尽本当尽之心,底事敢劳封帝圣;

  继文宣一意从周,启武穆孤忠献宋,为不可为之业,痴人相继写春秋。

  这副对联是题四川叙永春秋祠(祀关公)的。它首先在立意上就不同凡响。上联先用自对句特写关云长的两大义举,然后进行一个评价,这个评价不妨理解为关老爷的自我评价:“此关某作为忠义之士分所当为之事,亦尽吾心而已,何劳历代评者纷纷夸赞,更不值得以此而荣封帝圣!”这样一种平常视之的语气,更凸显了关公超越凡俗的云天高义。下联则从关公的平生作为中,概括出一种震撼人心的精神,这种精神,上承孔子,下启岳飞,正是中华民族仁人志士身上共有的,概括言之,即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痴人”精神。对比为数众多的一味歌颂关公忠义英武的对联可知,此联纵横捭阖,情理交融,堪称有创意、有深度的力作。

  而同样是咏颂古人,在邵阳岳飞纪念堂后亭岳飞五子像联中,晓川先生这样写道:

  云霖滋赤地中原,父志永铭心,直捣黄龙,誓补金瓯倾碧血;

  雷霆震黑甜世界,天公当洗眼,重开青史,莫将冤狱陷忠魂。

  此联上阕有“誓补金瓯”,慨然不回的坚毅;下阕含天公瞎眼任陷忠魂的愤慨。联嵌岳飞五子雲、霖、雷、霆、震之名,前与“滋赤地中原”“震黑甜世界,后与“碧血”“洗眼”,如粘似胶,浑然一体,堪称嵌名典范。“黑甜”二字,源于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六引《西清诗话》:“南人以饮酒为软饱,北人以昼寝为黑甜。”后黑甜以指熟睡。

  当然,吟诵先贤也可以写得很轻松,如题江西吉安进士文化园之忠义牌坊先贤园:

  静养石莲清,宜门心之若水;

  遄飞金顶上,应吟啸其有俦。

  上联由吉安石莲洞引发联想,化用汉代郑崇“臣门若市,臣心若水”,以门心皆若水,益显先贤之清操高致。下联则由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吟啸集》而生发,寄寓对当代吉安人继先贤文脉、写时代新篇的期待之情。张中行先生曾于文章中提到,中国的士子大都有两面,即以儒家的态度入世,而以道家的修养处己。这副联似可窥作者襟怀一角。再如:

  烘云调岳色;

  摘斗舀江声。

  此联悬题岳麓山北面最高处——北极峰之阁中。“摘斗”二字关合“北极峰”之名,自然天成。而尤妙者,当在“烘”“调”“摘”“舀”四个动词的运用。不但将登临时所见之景,所闻之声和盘托出,更将登临绝顶后所发豪情蕴藉其中。而下联之“舀江声”更堪称神来之笔。然“江声”何以能“舀”,如果读过钱钟书先生关于“通感”的论述,当可理解。古人所谓“无理而妙”,品读此联也可体会。试想,如果改成“舀江流”,似乎理是顺了,但韵味就没有了。同咏岳麓山,有一副稍长:

  红叶黄花,慰藉四方思猛士;

  风鸣剑吼,溯洄百载问中流。

  这是为岳麓山有幸亭而作。亭在黄兴墓与蔡锷墓之间。命名为有幸亭,一则迎游客,有雅客来临,荣幸。二则寄托“青山有幸埋忠骨”之情。联中“红叶”“猛士”,一自然景色,一人文景观。合而为一,切地。用“慰藉”二字,将眼前之景与观景之情自然交融。下联不妨看作是伫亭良久之感怀。声起叶间,先烈之英风宛在,临亭遥望,中流之波澜谁击?黄蔡之丰功,毛刘之伟绩,当于一问之际浮于脑海。梅尧臣说:“(作诗须)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也是该联读来令人豪情满怀的原因。再看题君山联,状难写之情更为难得:

  望成一屿穿秋水;

  思接三闾问昊天。

  初看面目即不同。浩渺洞庭中小小的君山,已千百年在矣,不劳费词。然究竟起于何时?是望穿秋水以后,一屿自出?还是一屿独伴,秋水望穿?问贤圣如三闾大夫,他老人家自己还发《天问》,奈愚俗如我辈者何!面对此联,与君山有关的各种典故,依稀都能于上联“望”而见情,于下联“问”而现景,在这一“望”一“问”间,各人领悟,状难写之情置于目前。

  而融理趣于胜迹联中以见其巧者,亦堪读堪赏:

  入仙源处忘仙源,我亦渔人,桃花竟惹千年笑;

  引世外人观世外,谁为觉者,妙谛相参万寿开。

  明明是为万寿宫写的对联,却先写桃花,细看之下,乃为桃源万寿宫所写,那么言“入仙源处望仙源”就很自然了。即“入仙源”“我亦渔人”,情理中耳,奈何“竟惹”桃花一笑如斯——千年。是笑来之太迟?还是笑身处桃源而不知桃源?难以捉摸。唯有觉者,方悟其心即仙源,身在世外。千年凭笑,万寿任参。谁能妙谛在握,似此桃花自开?

  晓川先生为联时,总不忘将自己积极的态度融入作品中。如他早两年所题的汨罗长乐镇回龙门联:

  回溯千秋,前瞻万里;

  龙魂是振,虎步兹开。

  时间是“千秋”,空间是“万里”,气魄雄浑;“龙魂”振作,“虎步”开拓,斗志昂扬。一派鼓舞向上的力量扑面而来。还有题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六代会会场联:

  积土以为山,卅载峥嵘雄楚望;

  凌云犹是麓,千峰勖励奋湘军。

  该联除积极向上的力量外,感觉其在有意识地停顿,细察之下,乃“以为”“犹是”二字用得恰到好处。它把湖湘楹联军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分解成三十年的每一小步,让人感觉它们是多么地来之不易。所以下联自然而然,我们一定要珍惜,不要忘记我们是踩在别人的肩膀上才可能有所作为。整副联读来,有感慨,有自豪,有告诫,有鼓励,说它不失为一曲昂扬奋发的号角,毫不夸张。晓川先生还有一类对联,将诗联中最常见的用典手法用得含蓄巧妙,从中透出作者的襟抱,更含着启迪人心的理趣。如代浏阳汪湘流先生题“励锄园”联:

  漫卜三槐,只趁春回佳日种;

  每惭千尺,却闻歌伴故人来。

  下联中的“每惭千尺”,乍一看有点莫名其妙,但仔细看题可知,此联是代汪湘流先生题“励锄园”之作,乃知其借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之诗句来描写主人之深情与客人之雅意,可谓贴切精准,套用梁章钜评价佳联的说法,就是——“如生铁铸成”,“不可移易”!而笔者尤其欣赏的,还是此作的上联。《宋史》:“王祐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漫,即莫要、不必之意。大意是说,古人种三棵树就想着子孙将来位列三公,这又何必呢?我只抓住眼前,趁春回大地的时候,赶快努力播种吧。此处反用典故,堪称匠心独运,而联中透出的人生感悟,正与晓川先生的同乡先贤,清代理学家唐鉴赠与曾国藩的“不问收获,但问耕耘”相通。

  在文学领域中,理论水平和创作水平常常难以同样出色。这两个方面都是要经过长期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能逐渐进入较高层次的。晓川先生的成长历程正说明了这一点。中国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太品先生曾经对晓川先生的对联成就作过这样的评价:

  晓川君致力于联学理论,始初并不以制联取胜,偶为春联短什,略有饤饾跼促之感。大凡精于诗学者未必长于写诗,而联语亦如是,盖思维方式迥异也。数年前余曾主持钟云舫纪念馆全国名家约稿一事,睹晓川君所寄,格高韵正,境远气宏,其联曰:“较太白更怀忧愤,比少陵尤显峥嵘,信知司马是前身,炼狱中铸成雄笔;金瓯九万里多虞,变局三千年未有,誓作啼鹃醒汉胄,涅槃处奋起神州。”此联纯以议论出之,属对精工,气宇轩昂,诵之令人拍案激赏。非精于此道者安能有此吐属?晓川君积十载力,潜心博览深悟,而终造此境,已非昔日吴下阿蒙矣!

  能否从晓川先生的创作中,寻找到一副能够代表其人格追求的作品呢?我想下面这一副也许可为首选:

  好借一亭观细柳;

  何辞片石筑长城。

  这是题贵州松桃县武装部大院凉亭联。晓川先生说这是他二十年对联创作生涯中写得最好的一副短联。好在哪里呢?我想,除了构思之切(以片石与长城的关系,比喻县武装部与中国国防体系的关系),对仗之工(长城对细柳、片石对一亭)和双关(细柳既指亭前美景,又可让人联想到西汉周亚夫军的细柳营)之巧,更好在对联中体现的生命感悟与责任担当。“其实对于传统文化事业而言,我自知自己最多也只是一片小小的石子,但我不放弃自己与千千万万石子一道共筑中华民族文化长城的追求。”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