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一家书店看到一联:“攀山磨志;瞰海忘忧”,我不禁把对联同“攀山”连在了一起。
去年秋天在山西运城,第三届全国农民丰收节庆典暨第二届全国农民楹联大赛的擂台上,我点评了十位农民楹联家的获奖联之后,中联会一位领导说:“运城把楹联推到顶峰了。”此语一出,令我对楹联之大小豁然开悟。
擂台两边竖立着我撰、杨振生先生书的一副高3米、宽一米的主题联:“历朝各代,谁为农民立节;旷古烁今,党牵茧手赛联。”区区十言,将党和政府为农民操办的两件大事浓缩于尺幅间,引得观众竞相传诵。——你能说楹联小吗?
寺底村一群“楹联迷”,天天写“地书联”,以持续二十年的“楹联热”,改变了村风,把一个远近闻名的“烂杆村”变成了市、县树立的“标杆村”。他们独出心裁,创制了全国最大的“众星捧月”式巨幅中堂。那些写在地上、墙上、门上、街上、长廊上和老百姓心上的红对联,亮相央视纪录片《对联里的中国》,吸引全国一百多个参观团前来观摩。看看此村,你能说楹联小吗?
庚子年初,一场前所罕有的疫情袭来。《对联》杂志丹心慧眼,及时推出——“联画最可爱的人线上联展”。何沁学、党晓明等全国知名联家如临其境,把冒死战疫的白衣天使看作新时代的大英雄,把赞美英雄当作天大的事,以情同骨肉的至敬之心写出千副撼人心魄的联作,毫无愧色地登上了“学习强国”的大雅之堂,格外醒目地感染人、激励人。你能说楹联小吗?
2020年,在河东楹联流派与湖湘七子的“对韵”中,我发表了一篇《楹联高峰论》。联都网称之为“难得一见的深度好文”,《对联》杂志加按语载于刊首,并推送选登在中宣部主办的“学习强国”平台上。几大媒体的推介,令我强烈地意识到:世间万事万物之大小,全在你我心中。凡出类拔萃的诗联精品,无一不是作者的呕心沥血之作,无一不是作者把一门心思融入时代的潮头、人民的心头、生活的源头。楹联是诗中诗,是文学塔尖的明珠,是文字至简、含义至丰、意境至美、受众至广的“美玉”。新时代的新征程,为楹联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不远的前方,分明有一座巍峨的楹联高峰在召唤着我们。写联就是攀山。那里风光无限,需要一代一代壮志凌云的楹联人接力攀登。志者,“士”之“心”也。志之难也,不在胜人,而在自胜。攀登楹联高峰的过程,就是表达心志、滋养心志、磨炼心志的过程;就是由区区“小我”淬炼、提升为宏宏“大我”的过程。千琢万琢,贵在“琢”心;千磨万磨,贵在“磨”志。在信息碎片化的年代里,只有静心怀志,把楹联植入生命、融入血脉的人,才有希望到达楹联文学、文艺、文化之峰顶。
让我们用笔者题运城市“中国楹联大厦”的一副对联共勉:
灿灿一珠,嵌于文学塔尖,表不尽中华风韵;
铮铮两柱,立在精神厦脊,牵来了联海春潮。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