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这副巧趣联选得不好——小议《楹联里的中国》第二集《笔墨机锋》里一副对联的处理

时间:2023/11/9 作者: 对联 热度: 20073
文|姚苏丹

  去岁春节,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讲述了中国独有且全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楹联的前世今生,全片既有历史、典故、轶事,也有现实、风物、人情;尤其注重与当下的共鸣和联系。十集节目分别以“辞旧楹新、笔墨机锋、对中童趣、联中览胜、联采众长、根脉相连、联里人生、联里风景、行业联话、联耀古今”这十个小主题展开,不仅收录了流传千百年的巧对妙联,也寻访了当今社会中各具特色的对联,由对联引出人物和故事,从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精神力量。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除了第三集《对中童趣》老师改错了学生的一副对联外,第二集《笔墨机锋》介绍的一副巧趣联也选得不好、改得不对。原联为:

  一担重泥拦子路;

  两岸纤夫笑颜回。

  故事主人为唐伯虎和农夫。上联为农夫所出,下联为唐伯虎所对。说明:“纤夫”谐音“庆父”。

  经查,该联及故事在前代联话《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楹联四话》《楹联剩话》《巧对录》《巧对续录》《巧对补录》《浪迹丛谈》《浪迹续谈》《浪迹三谈》《古今联语汇选》《对联话》等书里都不见收录。我手头只有两本现代联书收录,一本是杨晓光《古今名联·巧对·楹帖佳话》,联文作:

  一担重泥拦子路;

  两岸伕子笑颜回。

  故事作西门豹对农夫。

  一本是余德泉、孟成英《古今绝妙对联汇赏》,联文作:

  一担重泥拦子路;

  两岸纤夫笑颜回。

  故事主人为秀才和农夫。上下联均为农夫所作。

  这是现在有书为证的、也是网上联文最常用的两个版本。此外网上还有一些版本,多无根据,就不说了。

  这是一副民间传说的巧趣联,因为在古籍中没有记载,它的作者和故事都难以考证,本文只从联文的优劣方面进行一些探讨,看看纪录片选这个版本、作这样的介绍是否合适。

  《古今名联·巧对·楹帖佳话》出版于1985年,《古今绝妙对联汇赏》出版于1998年,很可能是后出的对先出的作了修改。改的原因可能是前者误重了“子”字。《楹联里的中国》里,虽然故事情节有变化,但文字选的是后改的这个版本。

  笔者以为改得不好,选得不妥,说明得不对。

  这是一副巧趣联,产生趣味的巧妙之处主要是运用了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修辞手法。上联“重泥”和“仲尼”谐音;“拦子路”,既可解释为“拦了你的路”,又可解释为“拦住了子路(孔子弟子的名字)”。全句既可解释为“(我挑)一担重泥拦住了您的路”,又可解释为“老师仲尼拦住了学生子路”。

  “伕子”版的缺点,是上下联不规则重了“子”字。这种缺点在即兴口头创作的巧趣联中是比较容易出现的毛病,对本联的两种修辞手法都没有影响。“纤夫”版呢,虽然改掉了原版的不规则重字的毛病,却犯了更大的毛病,破坏了本联的巧趣点——双关。谐音双关方面,因为“纤夫”和“庆父”的音和调都不相同,不能成立。就是语义双关方面,也远不如原版。因为“庆父”和“子路”没有直接联系,句意牵强;远远赶不上“夫子”和“颜回”、“仲尼”和“子路”相当、对等,铢两悉称。而且这么一改还造成了“泥”和“夫”的平仄失对。所以,这个改版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的。

  这种找不到准确出处的传说故事,似乎可以择善而从,或集思广益,由大家帮助修改。我也曾考虑过,但由于巧趣要求的限制,自觉力不从心。不知联友有没有兴趣修改或讨论?附带说一句:网上还有一个版本,“岸”作“堤”,可作修改的一处参考。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