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不同于别的行业的“熟能生巧”,创作要时写时新,熟了则会滑,则会形成惯性思维,也就是套路,这其实是创作所忌讳的。
写联也有十几年了,虽然也时常提醒自己不要陷入写联套路,但还是难免。有时看到一些刚写联不久的作者的联语,反而有种新鲜感。所以,写作经验,看看就好,不要去步趋,如果文章中有东西值得学习就学习,否则,不如就弃之不顾,写自己的联,走自己的路好了。
一副联,无外乎在联题之下,构思立意,然后选用句式,形之于文字,表达你要表达的意思。在这创作过程中,如果立意是帅的话,文字则是兵,立意高拔奇崛,往往能使平常文字生出强烈的情感,引发幽深的思考。
我曾写过一副题方孝孺的联,方孝孺因为拒绝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而被诛十族,对此,史论多赞其不屈风节,而我想发出另一种声音:生而为人,每一条生命都是平等的,但是,这几百条生命的生与死,他们自己并没有选择权,他们是仁义道德、忠诚节义的殉葬品。
九州叹息深,未知是儒误人,道误人,江山误人,各各挟正义之名,构陷生灵沦水火;
十族血腥烈,有几闻老者哭,弱者哭,妇孺者哭?惶惶丧蚁蝼之命,留于看客说忠仁。
另有一副写“罂粟”的:
可采而为药,可萃而为毒,判之命运云泥,一念全凭来者择;
其形也算娇,其容也算芳,偏此贪婪世界,三春不让纵情开。
此联的立意有点替“罂粟”叫屈的意思,都是自然界的生灵,制毒是人类的行为,却因此不允许它生长,“三春不让纵情开”,到底谁之过?
类似于这样的联,我在写之前,首先会有自己的思考,人云亦云是件容易的事,当然也不容易出错,但有自己的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不是文字本身需要承载的一种使命么?
立意之后,需要组织文字。而对联有和诗词不一样之处,它没有固定格式,对联有各种句式,长短穿插,随意安排,这也是对联的魅力之一。而灵活运用各种句式手法,自然会让对联增色不少。如上面举例的题方孝孺联,利用了不等量排比自对句;罂粟联首两句,采用等量对偶自对句,都是对联的加分项。所以,对联有高拔的立意自然好,在此基础上配合好的句式和文字,或者就是平常立意,但是如果句式灵动,也可以把对联写得摇曳生姿。请看我下面的三副对联:
瘦西湖
一湖柳色依依,燕子来还去,只塔外晴云,无古无今,无今无古;
十里潮声夜夜,玉人唤不归,剩桥边红药,自开自落,自落自开。
西湖断桥
千年故事说成真,一柄伞,一段缘,一袭白衣胜雪;
几度薄游看未足,满桥云,满湖月,满园绿柳如烟。
湖心岛
流年数载倏然,三分眷恋,在唼唼鱼,莹莹月;
画桨几回过罢,一点涟漪,亦匆匆起,渐渐平。
就三联内容看,都没啥特别之处,都是众所周知的景,把这些熟悉的景,用灵活的句式写出来,同样是一种推陈出新。“瘦西湖”联后两分句的正倒型排偶句自对运用,“西湖断桥”联的不等量排比自对,“湖心岛”联的迭字修辞,至少能在写同样景的诸多联语中显得有点特别。如果说经验的话,这也算是经验吧,就是如何让自己的联脱颖而出。
当然,脱颖而出不是挟奇弄怪,写一些刺激眼球但是生造不通的句子,所有创新出奇的前提是:语意清晰,语句通顺,语言流利。
关于破题,我不知道别人看到题目时是什么感觉,我一拿到题,经常会迅速地有一念闪过,就是能很快地发觉那个可以切入的点,这可能是我十几年写下来后,训练出来的一种破题本能吧。比如写沧海诗社,看到沧海就想到水聚大海,这和人才结社其实有相通之处,所以,就从这一点就可以落笔。
贺沧海诗社
汇沧海之洲,流涘江河,乃成其大;
萃才人之笔,兴观群怨,复振斯文。
写贺梁山楹联学会成立联,马上就会想到水泊梁山,就想到梁山好汉,袁枚有句云:文似看山不喜平。两者之间的相似点就在于都不拘一格,不拘泥于世俗,不拘囿于规矩。如此,也就有了落笔点:
文不喜平,故承来好汉恣狂,冲开绳墨;
才能结社,必振起新潮浩荡,引领坫坛。
“武大落樱”之际,正是武汉疫情初为平定之时,所以,我的第一直觉,樱花是来为这座空城增添色彩的:
红连着红,白连着白,春向枝头,补空城颜色;
落由它落,飞由它飞,花从劫后,铺满地相思。
写“燕子”时,立即蹦出那句: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当然作为燕子是主角时,这句就需要换个角度来写:燕子为什么一定要有鸿鹄之志?就做平凡而快乐的燕子不行么?
挥剪春光未得闲,几曲啁啾,都寄于好花好柳;
筑巢矮屋自为乐,一生心志,原不在成鹄成鸿。
我写“贪泉”时,也是一闪念:你贪和这泉水有啥关系?于是,很自然地,句子就出来了:
世原多不饮而贪者;
此所谓欲加之罪乎?
很多时候,这些“点”的出现,似乎就是一种本能。应该是我长期写联后,形成的一种敏锐性。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种体验,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感觉,然后切入进去,形成文字,一联也就出来了。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联都这么顺利,在有了思路之后,如何用对联的形式写出来,这又是另一番功夫了,反复琢磨,一字不稳而整体推翻重写也是常有的事。比如写蜗牛:
蜗角难离,遇险藏,遇敌藏,遇雨风雷电藏,偏安眼底未求远;
世人莫笑,为情累,为利累,为事业功名累,同在壳中不自知。
写之前我已经有思路了,我想到蜗牛的沉重的壳,想到人其实也背着无形的“壳”,在此思路之下,到最终成联,中间也是好几次用各种句子来表述,不满意,推翻重写,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其实,写联没有什么高手,或者没有谁是天生的高手。想到这句的时候,立即想起最近很时髦的一句话:没有什么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我沿袭一下:没有什么高手,只有不断要求尽量写好的普通联人。
创作其实是件苦差事,因为每一次创作都是一个新的起点。不像很多行业,老了老了经验丰富了,成为老专家老行家,可以吃老本。对联不会因为你写了很多,新的题就一定写得好。不会因为你被称为高手,你就可以躺赢,每一次,都站在和所有人一样的起点。
所以,我们一起继续努力吧,如果此文对你有所裨益,那对于我也是一件幸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