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咏诗钟,以分咏两物不相类属而属对精工为特点。
无情对,靠密集运用借对手法实现审美错觉上的精工,而上下句常不搭界。
这二者有极为相似的特质。由此,笔者于二〇一〇年初设想:若将诗钟与无情对嫁接,则可实现优势互补,衍生新的艺术门类——无情钟,亦可称羊角钟。
无情钟,遵循诗钟的所有规矩和创作套路,所不同者,以『密集借对』构句而成对仗。
当笔者将设想在中华国粹网诗钟版提出后,几乎得到一众敲钟老手的一致反对,遭了不少白眼。可见,要动先人定好的规矩,阻力是多么的大。难道我们就只懂得继承,不懂得发展么。
随后,笔者和一批同好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还举行了比赛,发现果然行得通。试欣赏一批作品:
(三唱)汉/英
都称汉服唐装酷,
不算英雄陈布雷。
(鼎峙)张之洞
张惶重耳曾寻洞,
领悟三之方入门。
(分咏)蜗牛/虞姬
入殿美人从莽汉,
负房丑子挺荒唐。
(分咏)瓦工/杨贵妃
丰乳肥臀人若水,
埋头苦干老和泥。
(凤顶)呵/欠
呵气嬉将云种播,
欠诗羞对月儿眠。
(分咏)张之洞/狼
惧见周公其疐尾,
嗜玩对子不相干。
(分咏)钱/米
腰包鼓胀人心满,
足廪隆平天下安。
是不是别有一番韵味?
有意思的是,二〇一七年,笔者在考察诗钟中使用借对手法情况时,居然发现易顺鼎《诗钟说梦》中载先贤曾经创作过几副『无情钟』:
赵菁衫为戊午年丈,余未得见,但闻王梦湘言其记问之博,著述之富,盖诗钟之健将,济南文坛之主盟也。以候补道官山东数十年,坎坷抑郁以终,殆与李篁仙丈遭际相近。梦湘诵其警句,如『残星·比干』分咏云:
横秋雁塞两三点,去夏龙逄七百年。
可谓工巧独绝。
秋/夏;雁塞/龙逄。同一作品两处借对,可谓密集。字工义歧,反差明显,句意亦明显不相关,可谓无情钟之代表作。
尝取东坡『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一联,化为七联……『美·香』七唱云:『千首古风吟子美;一身新月种丁香。』皆蒙先君手加密圈,取列第一。
首/身;古风/新月;子美/丁香,三处借对,贯穿全作,可谓典型『无情钟』。
这种先预见新事物,再在实践中证实,又从先贤笔下找到例子的过程,妙处难与君说。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