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具有魅力无穷、独具特色的民族、地方文化内涵,才能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从而激发起旅游者的旅游愿望。一个国家的旅游业若缺少了自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便失去了特色。
名胜楹联这种旅游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是华夏大地旅游景点的特色。『民族的东西是独特的,文化的流传是久远的。』弘扬名胜楹联文化,是我们国家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保持自身特色的重要因素。大凡历史悠久之名胜,皆有名胜楹联。名胜因名联更添异彩,促进旅游的发展,名联赖名胜而传之遐迩,二者相得益彰。
一、黄姚名胜楹联本身具有旅游资源的属性
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而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是一种高级而复杂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要求旅游资源具有更深的层次和内涵,经常要借助艺术的感染力,而名胜楹联这种文学艺术,短小精悍,概括性极强,它既起到装饰作用,又起到艺术感染作用,它把作为资源的『景』和旅游者的『情』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文学旅游资源。我们可以把名胜楹联看成是与原景观并存的一种人文景观,也可以把它看成是附着于原景观之上的一种衍生景观。如『亦孔之固』门联语曰:珠水横襟无限碧;
武峰隔岸有余青。
这副对联可以说是黄姚旅游宣传的广告词,它成了黄姚旅游的一个标志,短短几个字,把黄姚古镇的风物蕴含其中。黄姚的名胜楹联达一百九十七副之多,遍布全镇各个名胜古迹,实际上已经成为黄姚颇具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黄姚名胜楹联为黄姚名胜景点旅游起到了良好的导游、兴游作用
旅游活动是一种审美的高级精神活动,而美是一种气象万千的诗意、画意和情境交融的境界。美感的捕捉决定于名胜的优美度,同时也可以通过旅游文学等艺术形式对名胜景点的美感进行捕捉、挖掘、传播,使人们感知的美得到升华,这种审美过程就是一种最佳的导游、兴游作用。有些名胜楹联对名胜景点起到诠释、指点作用,引导游客领会风景之精粹,感悟自然之妙趣,阐释名胜之掌故,启发思古之幽情。如位于新兴街东端城墙出口处的东门楼有清乾隆举人林作楫联:川达三江,直绕过珠海姚溪,雄吞西域;
楼成五凤,特耸出螺峰文峡,关键东门。
上联『川达三江』,点出了黄姚是湘南沿水路入南海的重要通道;姚江直绕黄姚,境内小珠江与兴宁河均由西向东汇入于此,故曰『雄吞西域』。下边则主要描写东门楼的雄伟气势,五凤楼即午门,午门中为九间重檐正楼,两侧各有两座阙阁,共五座楼阁,形如凤翅,俗称『五凤楼』,将东门比作『五凤楼』,意在喻其雄伟壮观。『螺峰文峡』即螺山和文明峡,它与『关键』一词,都是为了说明这里是咽喉要塞之地。如果导游认真解读这一副对联,就是一篇很好的导游词。又如位于迎秀街中段的大新门外联:
关键恰当双路口;
钟灵独秀一枝峰。
这副对联简直就是一块活脱脱的指路标。
三、黄姚名胜楹联提高了黄姚旅游的审美境界和精神境界
黄姚名胜楹联中的佳构,是作者将自己对山川形胜以审美的眼光和情趣用精炼的联语表达出来,从而提升人们对旅游观光的审美境界。只有具有较高审美水平的人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它们,它们才具有审美的价值。名胜楹联水平的高低体现了作者审美水平的高低。在黄姚名胜楹联中,许多优秀的联语使名胜景点的内涵得到了升华,联语作者想一般游客之不敢想,道一般游客之不能道,哲理幽深,韵味悠长,让游人在获得一般的旅游美感后,能得到更深刻的领会和启迪。如古镇东门楼内联:明月照山间,月移山影行仍住;
清风飘云际,风送云踪去复来。
这副对联的作者是清乾隆时期的郭泽华。月移山影,月和山似行似止,风送云踪,似去似来,去了又来,来了又去,虚幻缥缈。联语以玄妙的艺术手法阐述了玄妙的禅机,属对工巧,颇有意趣,显示出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提升了黄姚旅游的审美境界。
四、名胜楹联将黄姚的自然风光和黄姚的历史文化、乡土风情融为一体,提高了旅游的文化含量
黄姚的人文景物和风土人情是黄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黄姚名胜楹联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是黄姚丰富的宝藏,内中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是永不枯竭的财政来源,是黄姚旅游业创名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黄姚文化是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文化的积累,它也反映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名胜楹联中,这就决定了名胜楹联具有史实性的特点。从很多名胜楹联中可以看到,不少作者往往把当时的社会现实反映出来,有的作者借景抒情,咏物言志,常常会触及其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有的作者借景、借物、借事而讲义理,阐述他们的政治立场和人生观。这些名胜楹联,为后人认识和研究古代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提供了借鉴。黄姚古镇楹联中有一类楹联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就是『安乐』的主旨。黄姚古镇有不少门楼、祠堂的名字就蕴含安乐之意,如『永安门』『安乐祠』『太平门』等的名字都蕴含安乐之意。表达出黄姚人民对安乐、太平的向往,说明他们曾经饱受匪患。如位于金德街水巷南端出口的南门楼外联:
地辟郊关仍设备;
太平鱼鸟亦忘饥。
联语的意思是,虽然这里是自然形成的关隘,但仍然要设置守备以安百姓;老百姓能够安然入梦,连饥饿都会忘记。可见当时百姓对太平日子的渴望是多么的迫切啊!所以这里的安全文化很深厚。
五、黄姚名胜楹联的抒情美、意象美、理趣美、空灵美有助于游客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激发爱国热情,传播精神文明
关于名胜楹联的作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贾政作了精辟的论述:『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名胜楹联能令名胜风景生色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优秀的名胜楹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黄姚大地,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必有庙,有庙必有亭,有亭必有匾,有匾必有联。一副副对联构成了黄姚独特的人文景观。旅游者置身于黄姚的山光水色之中,欣赏领悟着一副副情文并茂、理趣俱佳的名胜楹联而得到美的享受。抒情美抒情美名胜楹联的抒情形式多样,或借景抒怀,或吊古抒怀,抒发作者对美好山河的热爱或忧国忧民的情怀。黄姚有一块被《中华名匾》一书收藏的『且坐喫茶』名匾。古匾下,店家加配了一副对联:家事国事天下事,闲来说事;
擂茶米茶细抹茶,且坐吃茶。
因黄姚是一个旅游名镇,加之联语置于名匾之下,此联亦可列入广义的名胜楹联之中。联语上边化用古联,抒家国情怀,下边紧扣店面生意,作茶馆广告。联语有高度,生意人有情怀,其抒情美跃然纸上。
理趣美理趣美当代诗评家吕进曾论诗曰:『诗的表层是情感,深层是哲学』。联语也是采撷哲学的灵光,让联语深刻起来,使之具有理性美。这哲学的灵光,便是哲理。黄姚名胜楹联中的理趣美是相当突出的,前面说的古镇东门楼内联就是一副绝妙的哲趣联。再如位于迎秀街与天然街交界处太平门外联:太和有象天街胜;
平正无偏道路遵。
天街,指帝都的中轴线,这里泛指帝都街道。上边说这里有太和的气象,可以和帝都的繁华媲美。下边的『道路』一语双关,表面上指道路,实际上是讲做人的道德准则。联语的理趣美,可以令人明理悟道,豁然开朗。
意境美意境美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所谓营造意象,既是塑造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形象。何谓意境?从字面上理解,『意』为意象,『境』为境界,所以意境就是到了一定境界的意象表达。清代王国维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黄姚楹联很注重意象美,包括上面的哲理联,也是以意象表达出来的。又如三星楼联:
傍社葱茏千树合;
临楼咫尺一桥横。
社、树、楼、桥在葱茏、咫尺等形容词、名词以及合、横等动词的组合下,形成一种山光水色的清幽境界,极像一幅江南水墨画,太美了!给旅行者留下一种丰富的审美空间。
空灵美空灵美楹联作品以其有意境美为上乘,而将空灵美视为意境美的最高层次,其意境超脱,不着形迹,常用羚羊挂角以比喻之。传说羚羊夜眠以角悬树,足不着地,无迹可寻,以防患于前。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在黄姚名胜楹联中,达到空灵境界的联语很多,请看带龙桥楹联:久坐不知红日到;
闲来偏笑白云忙。
此桥乃人们聚会之所,大家一坐到这里就不想离开,不知不觉,太阳已经照到身上。太阳斜照,自然是东升或西落之时,提醒大家该做事了或者回家了。能够到这里来坐坐,一般都是闲来无事。可是这些闲事佬,因为自己有闲情,偏偏笑白云在东飘西荡,忙忙碌碌。这一句妙不可言,美得令人窒息。只觉得叩击心扉,拨动心弦。全联以景托情,情寓于景,情景妙合无痕,文字凝炼,清新俊逸,自然浑成,将空灵美发挥到了极致。到黄姚能欣赏到如此妙联,夫复何求?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