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宗德的楹联给人的总体感觉就是一个字:美。给名胜景点撰联是美上加美,其实,也是难上加难,要求高、难度大。因为名胜,无论是自然景物还是文物古迹,或是人文景观,它作为第一审美对象已经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审美价值。那么,给这些地方题联,要么就是锦上添花、画龙点睛;要么就是不伦不类,不痛不痒,甚至画蛇添足、弄巧成拙。按照我的理解,名胜已经具有人们公认的审美价值,为它撰写楹联,目的在于升华它的审美价值,或者说在物质美的基础上,再造精神美。所以,给名胜题联,一个字:难。而邹宗德先生克服了难,成就了美。
一、和谐美
邹宗德名胜楹联的美,用文学的评价语言来讲,就是切景、切题、切意,情景交融。比如城步长安营联:一村多种方言,北调南腔,真乃语言化石;
百载片时光景,城墙炮垒,依稀风景当年。
联中所描述的景况与长安营的实际完全吻合,长安营这地方,因为战争留下了『北调南腔』的将士后裔,才留下了『多种方言』的遗风和『城墙炮垒』的遗迹。第二审美客体与第一审美客体,『无缝对接』,和谐统一,完美无缺。
撰写名胜楹联,不但要紧扣题目写准确,还要写漂亮。就是要抓住景点的特征,写出特色,写出新意,不能雷同。长安营的『城墙炮垒』,只是『依稀』可见的当年风景。而武冈的城墙大不相同,因为这里曾是王城,所以题武冈城墙联为:
王气聚都梁,城郭美如玉阙;
民心作磐石,江山固若金汤。
凡是名胜景点,其共性是知名度高,都有自己美的所在,只有写出它的与众不同,从差异中表现出它的个性,才能凸显楹联与景点二者融合所形成的和谐美。比如,《题大东山玉屏药王殿》与《题湖南新邵龙山药王殿》,都是写药王殿,但是,玉屏药王殿与龙山药王殿各不相同。
玉屏药王殿联:
左傍青龙,右依白虎,前濡辰水,后峙玉屏,晚照晨曦,八方紫气钟医圣;
春荣芳蕊,夏秀繁枝,秋染霜林,冬开雪霁,星移物换,四季风光入梵声。
此联根据药王殿所处的环境,着意从时空上描述药王殿周边环境和景色变幻,表现此殿的清净与庄严。而龙山药王殿的写法则不同:
药王安在哉?四十八面山中,隐看紫气萦锄,白云入篓;
我辈今来也!一千三百年后,犹见峰峦壮丽,草木精神。
上联通过联想,写出药王曾在深山峻岭中,爬在入云的山峰上『高空作业』而又充满诗意的险峻情景;下联看似回到今天,实际上还是从药王曾经翻爬过的壮丽峰峦上看到了现在的草木,而这些『草木』因为曾经是药王用来救死扶伤的『本草』,所以显得更有精神。草木有情,精神依旧。我们也可以把这种坚韧的『草木精神』理解为一种医者悬壶济世的精神,抑或是应该弘扬的一种坚韧不拔、济世救人的『药王境界』。两副对联,写的都是药王殿,但各有特色,各具美感。特别是『草木精神』的语言张力十足,意蕴丰富。
再比如,武冈的云山与隆回的望云山又不一样。
云山胜力寺联:
云雾飘飘,卷不及朝暾明月;
山泉沥沥,响应着暮鼓晨钟。
上联写云山之气象,虽然云展云舒,但依然日升月朗,不可阻挡。下联写胜力寺的暮鼓晨钟与云山的山泉之声遥相呼应。以云雾作背景,以泉响之声与钟鼓之音相互映衬,渲染胜力寺的神秘与清净,云山之美,跃然联中。《题隆回望云山》所表现的角度又不同:
顶星寻魏子行踪,有云山在望,有天山在望,极目穷思,于万壑千峰之外,方瞻海国;
史牒读卢公故事,或秦代成仙?或宋代成仙?探幽索隐,具恤民救苦之心,便是尊神。
不再写云、写山泉、写寺庙,而是写在望云山上,『极目穷思』,更多的是联想与怀古,侧重写望云山下的名人或者发生在望云山上的故事。其中,有『魏子』魏源为望云山题联的事,有魏光焘(『天山在望』)跟随左宗棠到天山脚下收复伊犁的故事;有秦代的侯生和卢生炼丹成仙的神话;也有宋代的卢慧在望云山成仙的传说。在『怀古』之余,顺便有所『咏』:『具恤民救苦之心,便是尊神』。因此,登上望云山的『所望』『所思』和『所咏』,比云山的『所见』和『所闻』更丰富、更厚重。尤其突出表现了与云山的不同在于『望』,以及『望』而生『思』。对联中找不到二者的任何雷同之处,可见作者的思维缜密与细致。这也正是名胜楹联应该做到但又难以达到的审美境界。
当然,至于楹联的和谐美,自然包括了韵律的和谐、语言的和谐,等等,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二、思辨美
名胜楹联因为名胜的原因,很多时候涉及到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或名景名物,等等。撰联时或咏史、或咏物、或感怀、或借古喻今、或借物喻人。凡此种种,都需要深刻的思辨,方能产生厚重的沧桑美。然而,无论历史故事还是历史人物,都有相当冗长的篇幅。而楹联的篇幅一般在寥寥数字,要想承载那么大的容量,必须言简意赅、一字千钧。这就需要有超强的思辨能力,既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又不能偏离史实,有失公允。只有在恰到好处的判断中表达自己的情怀,与读者产生共鸣,才能给读者以震撼的思辨美。邹宗德题武冈司马冲武穆宫联:秦氏风波三字黑;
岳门忠义满江红。
武穆宫全国各地到处有,褒扬岳飞,贬责秦桧,用这种对比手法,表现褒忠贬奸的主题。这种停留在修辞手法上的思辨逻辑,大同小异。但是,如何运用楹联的特点,如何选择艺术表现手法,其思辨功力就千差万别了。邹宗德则匠心独运。一般来说,凡是知道岳飞的人都想到他是忠臣,而最能体现他的忠义情怀的词就是《满江红》。再多懂点历史的人会知道他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谋杀在风波亭。这历史事实一般人都知道,但是,这仅仅是赖以思辨的基础,如何运用楹联常识,艺术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见功夫的时候。邹宗德从岳飞的《满江红》入手,表现岳家忠心报国的壮烈情怀。『岳门忠义满江红』,这下联好写,难就难在上联不好写。最难的是用什么来对『满江红』。不仅在字面上要对好,尤其要用与岳飞相关的事物来对,这太需要智慧了。邹宗德不愧是高手,他找到了断送岳飞父子性命的『罪名』——秦桧强加的『莫须有』。『莫须有』这三个字是黑心的——『三字黑』。这副对联只要解决了后面三个字,前面的内容就相对好办了。『黑』与『红』既是冷暖对比的颜色词,又是隐喻『恶』与『善』、『奸』与『忠』的两个意象。『黑』与『红』的妙用,表现了作者思辨的完美。
同样是写岳飞的对联,邹宗德的《题邵阳岳飞纪念堂》又不同:
奇冤厄一代英雄,许臣忠义;
怒吼震千秋历史,还我河山。
如果说《题武冈司马冲武穆宫》在构思上,是从『字面上』找窍门,那么,《题邵阳岳飞纪念堂》则是从『神韵上』下功夫。选取了『还我河山』的『怒吼』,以表现岳飞『壮怀激烈』的英雄气概。对联的气势迥然不同。
题绥宁黄桑铁杉联:
因为气正风清,生前总是擎天柱;
不用盘根错节,死后依然镇地梁。
此联在主题构思上明显是借物喻人,且有现实意义。这副对联,邹宗德所表现的思辨美,可谓『巧妙』。这种巧妙依然是把审美客体中的第一审美对象和第二审美对象完美融合。
又如绥宁黄桑上堡古国联:
世事如棋,历史无常开口笑;
小鲜其国,江山有数用心看。
绥宁黄桑的上堡古国遗址,是明代农民起义领袖李天保在此建立的苗族王国,是苗族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自己政权的首都遗址。然而,经历了数百年之后,时过境迁,当我们再回头品味历史的时候,却看破了许多玄机,一切是那样『无常』,一切又是那样『有数』。楹联鲜明地提醒前来观瞻的人们『用心看』,站在历史的制高点,去思考历史的『无常』和江山的『有数』。这样的『思辨美』足见楹联的厚重。
三、格式美
格式是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在文学创作上本是忌讳的,运用不当,自受其害。作者以为,在对联创作中,允许有一定格式存在,或许对创作是一种帮助。因为对联本身就是一种具有严格格律要求的文学样式,这种格律要求何尝不是一种格式?而对联的艺术美恰好是这种格式所展示出来的光华。我读了邹宗德的名胜楹联之后,发现他在一部分名胜楹联撰写中有一种相对固化的语言格式,不但没有僵化的排斥感,反而觉得是一种带有规律性的格式美。诸如以下句式,绥宁黄桑风景区大门联:披一身尘俗而来,到此清凉境界,明眸洗肺,吐故纳新,大快朵颐,直把心中染绿;
携几缕山香而去,恋它苍翠情怀,楠木铁杉,流泉飞瀑,神游古国,相看足下生风。
城步十万古田联:
我来踏土怆怀,探寻十里长街,隐藏于十万古田之下;
风至云开雾散,叩问千秋故事,掩映在千年苔藓之中。
洞口罗溪联:
石自黄山飞至,怪状奇形,为仙人洞、万丈岩,修湘黔道、普照寺,鬼斧神工,建成四大天然峡谷;
水从阿坝涌来,涵青蕴碧,壮宝瑶河、三吊瀑,激巴尤建、公溪湖,深仁厚泽,孕育九条美丽支流。
邵东佘湖山联:
仙风于唐代吹来,鼓扇丹炉,长为民间医疾苦;
蒸水自山前绕过,澄明碧洞,好从道法入壶天。
邵阳县河伯岭联:
河伯自江东而至,济世悬壶,却赢得百姓封王,千峰敬礼;
岭头从宋代以来,白云苍狗,总呈上一方花海,万树红枫。
邵阳六岭联:
春风从宋代吹来,绿意红情,乱绕高楼寻旧梦;
帝子自邵州归去,白云苍狗,长留王气壮新城。
综合以上句式,找出其格式,大体是『从……而来,到……而去』,或者是『到……而去,从……而来』。说这个格式美,理由是:一、这种格式就像打拳的套路和招数,能够宏观驾驭,明确思路,有轨运行,易上手,不乱套。二、这种句式读起来有音乐的美感,琅琅上口,就像歌谣一样,有吟诗的痛快淋漓。又像生活中的的口语,读起来很顺畅。三、作为名胜,一般在时空上存在久远感。今人写古人、写古事,总有一定距离。如何把古今链接起来,还真离不开一些表关联的句式。邹宗德用一种相对格式化的句式,三五字就架起了跨越古今时空的桥梁,在时空隧道中来去自由。给人一种天马行空的畅快和跳跃的美感。
邹宗德先生在名胜楹联创作中的这种语言格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能够帮助我们在名胜楹联创作中去繁就简,方便入门。特别是对初学者更具样板效应。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