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楹联丛话·续话·三话》
清梁章钜编。《丛话》十二卷,一八三八年开始编辑,一八四零年完稿并刊刻,卷次为:一、故事;二、应制;三、四,庙祀;五、庙宇;六、七、胜迹;八、格言;九、佳话;十、挽词; 十一、集句(附集字); 十二、杂缀(附谐语),共十二卷。收联话六百余则,桂林陈继吕序。《续话》四卷,卷一故事、应制、庙祀,卷二庙宇、胜迹、格言;卷三佳话、挽词; 卷四集句、杂缀,完稿于一八四三年并刊刻,收联话三百三十则,余应松校阅,卷首自序。《三话》二卷,完稿于一八四七年,收入联话一百三十多则,所辑联话未标门类, 仅系以小标题,但先后次序尚称井然。梁氏自序。清末以后至当代,曾有多家出版社合集重版。梁氏这三部联话,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联话著作。它搜集保存了大量历代联作。楹联自唐、五代肇始,千余年长盛不衰,但历代文人、学者囿于传统观念,视为『小道』,故联家、联语殊少见于史籍。 梁章钜在自序中感叹说:『元明以后,作者渐多,而传者甚稀,良由无荟萃成书者,任其零落湮沉,殊可慨惜!』于是他『钞纂楹联,附以记述』。全书中,上起宋代,下迄清中叶,初步统计,涉及联家、联人数百,作品逾万。宋代如朱熹、苏轼、楼钥、蔡司理、洪俞,元代如赵孟頫、杨元诚,明代如朱元璋、刘基、解缙、杨慎、祝允明、唐寅、海瑞、李东阳、王守仁、徐渭、李贽、金圣叹、左光斗、史可法、董其昌、夏贵溪、袁文荣、邱岳、张延登,清代自清初至道光年间,则名家名作,几无一遗漏。其中朱彝尊、袁枚、李渔、翁方纲、梁同书、纪昀、郑板桥、蒲松龄、阮元、彭元瑞、齐梅麓、程春海、陶澍、林则徐等人(包括本人),所录作品最为丰富。还有大量普通文人及无名氏作品。显然,这对于保存我国楹联艺术遗产,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另,对楹联发展的源起、演变作了一些有价值的考证工作;也初步建立了楹联分类体系;初步涉及了楹联美学、理论的一些方面。 但是,对宋、明代之人的作品,缺乏考证,某些对联有误; 对各联作只论其佳,未道其差,是此书的不足。
《楹联丛话》自序
楹联之兴,肇于五代之桃符。孟蜀『余庆』『长春』十字,其最古也。至推而用之楹柱,盖自宋人始,而见于载籍者寥寥。然如苏文忠、真文忠及朱文公撰语,尚有存者,则大贤无不措意于此矣。元明以后,作者渐多,而传者甚稀,良由无荟萃成书者,任其零落湮沉,殊可慨惜!我朝圣学相嬗,念典日新,凡殿廷庙宇之间,各有御联悬挂。恭值翠华临莅,辄荷宸题;宠锡臣工,屡承吉语。天章稠叠,不啻云烂星敶。海内翕然向风,亦莫不缉颂剬诗,和声鸣盛。楹联之制,殆无有美富于此时者。伏思列朝圣藻,如日月之经天,自有金匮石室之司,非私家所宜撰辑。而名公巨卿,鸿儒硕士,品题投赠,涣衍寰区,若非辑成一书,恐时过境迁,遂不无碎璧零玑之憾。窃谓刘勰《文心》,实文话所托始;钟嵘《诗品》,为诗话之先声。而宋王铚之《四六话》,谢伋之《四六谈麈》,国朝毛奇龄之《词话》,徐釚之《词苑丛谈》,部列区分,无体不备,遂为任彦昇《文章缘起》之所未赅。何独于楹联而寂寥罔述!因不揣固陋,创为斯编。博访遐搜,参以旧所闻见,或有伪体,必加别裁。邮筒遍于四方,讨源旁及杂说,约略条其义类,次其后先。第一曰故事,第二曰应制,第三、第四曰庙祀,第五曰庙宇,第六、第七曰胜迹,第八曰格言,第九曰佳话,第十曰挽词,第十一曰集句,附以集字,第十二曰杂缀,附以谐语,分为十门,都为十二卷。非敢谓尽之,而关涉掌故,脍炙艺林之作,则已十得六七,粲然可观。方之禁扁,似稍扩其成规;比诸句图,亦别开生面云尔。道光庚子立春日,福州梁章钜撰于桂林抚署之怀清堂。《楹联丛话》陈继昌序
茝邻先生,八闽硕儒,吐纳经范,无书不读,有美必彰。 曩者提刑山左,手辑唐五代以前名论,先之以圣贤遗训之在诸经外者,为《古格言》十二卷。昌既受而读之矣。阅十年而继李善撰《文选旁证》四十六卷,博综审谛于唐宋元明以来卅七家之言,以订晋府、汲古之误,而集是书之大成。 美哉富矣!近复读公二集,一为《退庵诗存》,推本伦纪,鉴别金石; 逢源于经籍,殚精于时务,诗也而政教寓焉;一为《退庵随笔》,则数十年拳拳于庭训师传,因时随地,藉束身心,期诸实用。 自谓无关乎著作,而学殖躬行,经史诸子、官常家礼、文事武功,盖靡有弗备者。 比年为吾粤采风陈诗,征文考献,将有『三管英灵』之集。而公暇搜罗,孳孳未已,乃复以所辑楹帖见示,诹遍八方,稿凡三易,每联辄手叙其所缘起,附以品题,判若列眉,了如指掌。 夫道体之罔弗该也,文字之罔弗喻也;语其壮则鲲海鹏霄,语其细则蚊睫蜗角。须弥自成其高也,芥子不隘于纳也。楹帖肇自宋、元,于斯为盛。片辞数语,著墨无多,而蔚然荟萃之余,足使忠孝廉节之悃,百世常新; 庙堂瑰玮之观,千里如见。可箴可铭,不殊负笈趋庭也;纪胜纪地,何啻梯山航海也。 诙谐亦寓劝惩,欣戚胥关名教。草茅昧于掌故者,如探石室之司矣;脍炙遍于士林者,可作家珍之数矣。一为创局,顿成巨观。惟公以蓬山耆宿入直枢垣,扬历大邦,叠膺重寄,虽官书林立,而几案尘清。偶当诗钵文坛,辄复露垂泉涌。兹则秉节全圻,总宏纲而理庶政,犹是思艰图易,举重若轻。 雍容乎礼法之场,翔泳乎文艺之圃。烛武所谓智深勇沈,颖滨所称神止气定者,非欤! 故于前所著诸集,见公之综贯百氏,取精用宏,而于斯集有以见公心源治法,以整以暇为天授,非人力所能及也。道光二十年庚子春正月,陈继昌谨序。《楹联续话》自序
《楹联丛话》之辑,始于桂林节署。阅二年而稿成。时远近知好以佳联录示者犹纷至沓来,因前书已剞劂过半,无由潺入,姑存箧衍而已。 辛丑仲春,防堵梧江,未遑从事铅椠。 夏初,奉量移苏抚之命,由湘江放荆江, 顺流以达吴中。 甫受事即提兵海上,劳劳军事者四阅月。 旋以病作,乞假解组,养疴邗上者又四阅月。 复缘海氛孔棘,仓猝南奔,从干戈扰攘中飞渡钱江,甫得卸装南浦。合计两年来往返奔波不下八千里。流连胜地,邂逅名流,所见所闻,辄有埤益。因复条举而件系之,仍依前编分门之例,编成四卷,题为《楹联续话》,遂付梓人。忆在桂林时,每得一联,辄与陈莲史、余小霞、陈海霞、桂舫诸君子赏析之。 付梓时,又得小霞专任校字之役,故成书不觉其难。抚今思昔,时异境迁,老病日增,徒形兀兀。盖不禁感慨系之也。道光癸卯夏至节,福州梁章钜撰于浦城池上草堂。《楹联三话》自序
余前撰《楹联丛话》十二卷,授梓于桂林。旋成《续话》四卷,授梓于浦城。年来各省皆有翻刻本,客有从余索取者,或向书坊转购以应之。去岁至扬州,同人又有录示若干条。 铅椠之余,燕谈之顷,亦间有新得,皆随时条举而件系之。本拟附诸《浪迹丛谈》之末。今夏至杭州,以示张仲甫中翰,则劝余仍别为书,并力任搜访之勤以附益之。今冬就养东瓯,应酬稀简,遂以暇剬缉成卷。虽不能如前此之部居井井,然述旧事于简端,次之以祠庙,又次之以廨宇,又次之以名胜,又次之以赠答,又次之以寿联、挽联、集句、集字,而以杂记、谐谑终焉,则依然前刻之例也。 既覆视之,往迹新闻,逸言琐记,亦复斐然可观。遂题为《楹联三话》。先以稿寄杭州,俾仲甫快读之。仲甫喜网(網)罗旧闻,勤勤恳恳,或更有所裨益扩充之,又何必不为《四话》之嚆矢乎!道光丁未嘉平,福州七十三叟梁章钜撰于东瓯郡署之戏彩亭。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