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张之洞对联的实用性

时间:2023/11/9 作者: 对联 热度: 16531
●韩进卿

  清朝是我国对联发展的高峰,河北省即当时的直隶,更是人才辈出,出了不少楹联大家。 其中张之洞便是出类拔萃者。

  张之洞(一八三七———一九零九),清末洋务派首领。 字孝达,号香涛,晚号抱冰,直隶南皮(今属河北沧州)人。 同治进士。 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一八八二年(光绪八年)任山西巡抚。 一八八四年中法战争时,升调两广总督,又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创枪炮厂,开矿务局,立广雅书院。 一八八九年调湖广总督,先后开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设立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创办两湖书院,并筹办芦汉铁路,一八九四年为两江总督。 曾编练江南自强军, 设立武备、 农工商、铁路、方言、军医诸学堂。 主张『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反对戊戌变法。曾镇压义和团运动,一九零七年调任军机大臣,兼督学部事务。 他酷爱楹联,有《张文襄公全集》,楹联多收于《联语丛录》中。

  张之洞对联的特点是重实用性。

  一、 行业联。 张之洞为晚清洋务派首领,重视开发实业。 并亲自为某些商业、手工业工厂等撰写行业联。

  如题湖北织布局:

  经纶天下;衣被苍生。

  光绪十四年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在广州筹设织布官局, 次年张调任湖广总督, 奏请朝廷将其在广州筹设的织布官局迁往武昌,设立湖北织布局,并亲撰此联。『经纶』指整理蚕丝,常比喻政治规划。『衣被』指养护、加惠。《荀子· 礼论》『乳母,饮食之者也, 而三月; 慈母衣被之者也, 而九月。 』该联言短意长,表面指织布是为了解决百姓的穿衣, 实际上寄托了自己报效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此外张之洞还为信局、 铜元局、 银元局、织麻局、枪炮厂及书业、笔业、盐业、酒业、旅馆业、皮鞋业、绣货业等行业题联,甚至来者不拒有求必应, 不少企业都以有张之洞题写楹联为时尚。为大量工厂、行业题联,这在晚清的楹联家中是独一无二的。

  二、地名联。 张之洞为若干景点、单位题了不少楹联。

  如题黄鹤楼:

  昔时整顿乾坤,缔造皆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

  张之洞对办洋务颇为自负, 此联是他登临该楼时所题,上联追忆历史,把江汉说成是中华创业的起点,下联大气、自豪,『交通文轨』指交互相通,文章要规范。 《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 联中是指创办洋务, 推行新政的模式。 主张对外开放,亚欧并不遥远。

  此外题联还有奥略楼、山西贡院、两湖书院、经心书院、湖北试院、湖广督署、武备学堂、广州礼堂、广州无邪堂、广州清佳堂、汉阳晴川阁、广州三君祠、恩施问月亭、广州督抚衙门、 广州督署花园、 衡阳湘西草堂、北京畿辅先哲祠、太原贡院明远楼、广州南园十先生祠、湖北黄岗东坡故居、湖南岳阳君山屈原湘妃庙等。

  三、题赠联。 张之洞作为晚清重臣,交际甚广,特别是文友很多,他为同僚、朋友、文友、亲戚等撰写的题赠联、寿联、婚联、挽联等也很多。

  如挽彭玉麟:五年前瘴海同胞,危艰竞奠重溟浪;二千里长江如镜,扫荡难忘百战人。彭玉麟,清末水师统帅,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并称『中兴四大名臣』,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光绪十六年(一八九零)病卒于家乡衡州退省庵。 联中『五年前』是指光绪十一年中法之战,彭帅老将冯子材在镇南关、凉山一战,大胜法军,朝廷却合议撤兵,是年底彭受沿海瘴气染病请归。挽联说对于彭玉麟的辞世,连东海的波浪都在祭奠, 两千里的长江像镜子一样公平、明亮,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功臣。这里『忘』读平声。

  张之洞曾为邹代钧老母题写寿联:

  儿似北朝郦善长;寿齐南岳魏夫人。

  邹代钧湖南新化人, 中国近代地图学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 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调他兼任湖北全省地图测绘事宜。郦善长即郦道元,北魏范阳(今河北涿州)人,袭爵永宁侯,曾任冀州长史、河南尹等,不畏权势,执法很严,素以严猛著称,喜游览,著有《水经注》,是个孝子。 南岳魏夫人名魏华存,系晋武帝时司徒魏舒之女。自幼好道,博览群书,后有真人出现,授她《太上宝文》、《大洞真经》等,魏夫人得道书细读之,作《黄庭经》,成为道教五大典籍之一。东晋咸和九年, 魏夫人在衡山托剑化形而去,被后人称『南岳夫人』。 联中借此二人,夸赞邹母仙风道骨和教子有方。 此外张之洞还为李鸿章、 袁世凯、 鹿传霖等写过寿联,为子功等写过喜联,为张树声、李文田、徐建寅、李兰荪、张之万、黄仲弢、长孙厚琨等写过挽联,更为伯涵大兄、文山一兄、小堂大兄、伯浩仁兄、小舟大兄、薪岩二兄、佑寰二兄、仲孚仁兄等人写过题赠联(题赠联一般不写姓氏,以表亲切)。

  四、自勉联。 张之洞写了不少自勉联,作为居室联、书房联、座右铭等。

  自题联如:路入青云楼阁灿;花开绿水藻芹香。

  座右铭联:兵家尽补能康世;经义咸明乃著书。

  字里行间都反映了张之洞从政以德,治军以严,潜心读书撰联的心境。自勉联中还有不少集句联,如:

  愿把霓幢引烟策;戏操狂翰涴蛮笺。

  上联出自唐· 顾云《华清词》,下联引自顾云《池阳醉歌赠匡庐处士姚岩杰》。 还有若干摘诗自题,显示出张之洞饱读诗书,运用自如。

  五、联墨双馨。 张之洞所写对联,都是自撰自书。 他的书法师宗苏轼、米芾,笔力遒劲、笔意开张、自然丰润、俊迈豪放、跌宕有致。在各种资料及网上能见到的书法尚有一百三十余幅, 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赠友的楹联作品,少数有扇面、条幅、四屏等。很少有重复的作品,也很少有抄录别人的作品,偶见一写给『东亩仁兄』的诗,摘自苏轼《池北偶谈》。 前几年的书画拍卖会上,张之洞的楹联书法,每平尺七八千元,有时过万。

  六、重视联律自唐以来, 诗词走向成熟, 形成近体诗,诗人写诗,一般格律都很严谨。 和诗词比较起来, 楹联发展较晚, 到清朝达到顶峰。 联律不如诗律严格,虽不像现在有《联律通则》为标准,但联家约定俗成,写联要遵守对仗和格律。 张之洞的楹联一般格律都很严谨,用词、对仗工整,用典准确、巧妙、不露痕迹,说明张之洞学习刻苦,满腹经纶。

  如张之洞题信局的联:梅赠春风来驿使;葭逢秋水送鸿邮。

  该联格律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字『梅』可平可仄,完全合律。其中『梅』对『葭(初生芦苇)』草木对,『春风』对『秋水』,时令地理对,『驿使』对『鸿邮』人物对, 古时的送信使者对现在的邮差,『来』和『送』都是动词。 对仗非常工整。

  再如张之洞题广州南园十先生祠:诗如大历十才子;园似将军第五桥。『南园』即抗风轩,在广州城东南大忠祠侧。明初,孙蕡(分)、王佐、黄哲、李德、赵介,结社写诗唱酬于此,称南园五子。嘉靖年间,欧大任、梁有誉、黎民表、吴旦、李时行,又聚会于抗风轩,复振南园之风,称南园后五子。 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将前后五子合称南园十先生并建南园十先生祠。大历即大历体,指唐代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第五桥』引自苏轼诗《喜王定国北归第五桥》有句『谁怜第五桥东水,独照台州老郑虔。』其格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词性都很工,用典很精到。

  张之洞还擅长撰长联,他为湖南岳阳君山屈原湘妃庙题联达四百字,为古今长联名作。

  不过,张之洞的楹联有时也有粗糙、失律之处。 如书房联:

  居敬行简,可使南面;为德以政,譬如北斗。下联收尾应平,却用了仄声『斗』,失律。

  再如题广州广雅书院礼堂:虽富贵不易其心,虽贫贱不易其行;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

  广雅书院即今广州市广雅中学, 一八八七年张之洞所创办,上联出《孟子· 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心中的大丈夫,也是张之洞心中大丈夫的标准。 通经: 通晓经学,《后汉书·质帝纪》『能通经者,各令随家法。』该联是表明首先经过通经学古,才能成为高人,在此基础上,能够报效国家,能推行明确的政治主张,才能算贤人。这副联立意很高,用了自对和有规则重字,但还是有所疏忽,上联相同位置『虽』、『不易其』四字不变,下联相同位置『以』、『为』二字不变,而与『不易』对应的字却变了。两个『行』字,重得也不规范,平仄上虽上联最后一字『行』这里读仄声,合律,但第一个分句结尾的『心』与『高』却同平,失对。 应属瑕疵。 但这仅是偶尔为之。

  七、诗钟和无情对张之洞又是晚清诗钟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诗钟在晚清年间开始流行于福建沿海一带,张之洞在任两江总督时,闲暇之际常召集僚友唱和作诗钟, 调任北京军机大臣后,又促成了京师诗钟活动的开展。

  如曾嵌『有、麻』雁足格:春水桃园天别有;秋风茅屋雨如麻。

  分咏眼镜、鹦鹉洲:眩海老花障云雾;隔江芳草对烟波。

  张之洞还是联语无情对的高手, 当年他和诗友、联友所写的无情对,如: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

  张之洞;陶然亭。这些联语已成当今人们撰写无情对的样板。当然,对于无情对,联界还有争议,虽然对仗工整,但不符合《联律通则》第六条之规定,上下联内容并不关联,不过写好了很有趣味,仍有不少联友喜欢。

  八、旧官僚习气张之洞文武兼备,文友很多,自己喜欢写楹联, 对于擅长撰写楹联的下属也特别欣赏,而且提拔重用。但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他身上旧官僚习气也很浓。当年孙中山先生从日本留学归来,途经武昌总督署,想见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与其谈谈治国大计。 他向门官递上名片,上书『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 张之洞一瞧很不高兴,问门官来者何等样人? 门官回答: 是一介儒生。 张之洞令人拿来纸笔,写了一行字: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传给孙中山,孙中山提笔写道: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张之洞不由暗自惊讶来者的气度和才学,才接见了孙中山。

  同样梁启超去武汉拜见张之洞。 张也出上联曰: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 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 谁是第二?

  梁启超对曰: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 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这两个故事很有趣, 但也衬托出了张之洞恃才自傲的臭官僚架子。 不过这两个故事,多见传说,是否真有其事,尚待考证。

  目前,我们楹联界对张之洞的研究尚不充分,有的楹联还存疑。 现有《张文襄公全集》的杂录中所辑《联语丛录》,多有遗漏。 比如其中张之洞所题黄鹤楼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而谷向阳、刘太品二位编著的《对联入门》(七十八页)一书却载明此联作者为清朝符秉忠。《联语丛录》所载张之洞题写的广州越秀山镇海楼联:

  百千劫危楼尚存, 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

  五百年故侯安在,只(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对联入门》(九十六页)载明此联为清朝李棣华所撰。 其最终定论尚待考证。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