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挽联,在作者与被挽者之间,极讲究身份辞气。左宗棠此联别出机杼,与其说是生者对死者的追思悼念,不如说是那个时代最强者之间的对话。最擅挽联的曾国藩如地下有知,是会感到非常欣慰和满足的——暂不论『敬挽』的内容,只看左宗棠的落款,自署『晚生』,这二字已足以让他可与左宗棠『相逢一笑泯恩仇』了。
先了解一下两人的关系和情谊:两人都是湖南人,曾比左大了一岁,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谥『文正』;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谥『文襄』,世人并称二人为『曾左』。当曾国藩已是朝廷二品官员时,左宗棠仍在湖南乡下务农;当曾国藩组建、统领湘军之时,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幕府做师爷,即幕僚。那时两人的身份悬殊,但左宗棠坚持与曾国藩平辈论交,他给曾国藩的信里自署『愚弟』
两人相交数十年,曾国藩数次举荐左宗棠,对左是有恩的。左宗棠性格倔强耿介而好胜,他对曾国藩的态度近于苛责,导致两人几次交恶。一八六四年七月,曾国藩九弟曾国荃打下天京(南京)之后,曾国藩给皇帝的奏折中称天王洪秀全已死,幼天王也死于乱军之中。但几天之后就被左宗棠参了一本:曾国藩的情报是错误的,幼天王根本没死,现在还有很多人在某地跟随着他。好在是打了胜仗,皇帝只是下旨严责,并未深究。曾国藩很是气恼,从此与左宗棠绝交。但后来在左宗棠出征西北之时,曾国藩不念旧恶,将湘军统领刘松山的部队全部交给左宗棠指挥,左宗棠大为感动。
上联前两句看似客套话,却也是实情。曾国藩平太平天国之乱也好,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也好,『谋国之忠』四字恰如其分;而『知人之明』则更是毫无饰词:曾氏幕府八十余人中,官至一二品大员的,便有李鸿章、李翰章、郭嵩焘、左宗棠、刘蓉、唐训方、彭玉麟、钱应溥、黎庶昌、何璟、倪文蔚、李宗羲等十多人。从这两个角度而言,左宗棠『自愧不如元辅』并非谦词。
整个下联,左宗棠既坦坦荡荡,却又不肯过于谦卑,有别于一般挽联之情思。既有与你曾涤生这样的朋友精诚合作的自豪,又颇有与你曾相国这样的朝廷重臣分庭抗礼的自豪。『攻错若石』出《诗经·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错』在这里是磨石的意思,即我与你曾相国相交,彼此都如他山之石,彼此借助这样的外力互相砥砺。左宗棠不改脾性,他这样说,既合他的身份,又是二人『君子和而不同』的真实写照。最后一句,则更是得体,落落大方:相期许这样的情谊,不负今生。
据说这副联送到曾家时,曾氏家人、朋友、幕僚等无不长出了一口气。要知道,若是正在甘肃平乱的直性子、又与曾国藩嫌隙甚深的左宗棠在挽联之中稍露讥刺之意,那曾家的难堪应是可想而知的了。好在,『晚生』左宗棠给足了面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