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元宵灯联赏趣

时间:2023/11/9 作者: 对联 热度: 10282
●张美材

  

  旧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元宵节,也叫灯节,家家户户要挂灯、赏灯。古代灯节灯会通宵达旦,热闹非凡。有联云:

  金吾不禁元宵夜;

  玉漏莫催看灯人。

  “金吾”,古代官名,维护地方秩序。类似当今的公安局长。“漏”,古代用来计时的器具,那时没有钟表。

  这幅对联巧妙地描述了古代灯节的盛况。

  宋代时还出现了灯联,北宋权臣贾似道镇守扬州时,上元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句成联而题于门灯:

  天下三分明月夜;

  扬州十里小红楼。

  此联不仅装点了灯节,而且含而不露地讽谑了贾似道是“无赖”,唐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

  北宋甲子年元宵佳节,秦尚书在府邸门灯上写了一联,联旁一张告示:“有能对者,送百两白银酬之。”文告贴出后,不少人前来围观,那灯联写的是:

  花灯悬挂杏花天,桃花开红,李花开白,头戴花,步生花,花上加花,百花香透花马国;

  联语巧嵌十个“花”字,生动地描绘出元宵节夜晚的花灯琳琅满目,绚丽多姿,衬托出元宵节晚上热闹、祥和的气氛。

  很多人不敢贸然应对,也有的虽然对了,但内容平庸,秦尚书看了,都觉得不满意。

  突然人群中走出来一位读书人,走到秦府门前,只见他笔酣墨饱写出了下联:

  甲菉翻看灵甲目,麟甲呈吉,龟甲呈祥,龙现甲,鳖展甲,甲中添甲,万甲光腾甲子年。

  秦尚书读了下联,赞不绝口,当即赠银百两,并与读书人结为忘年之交。

  相传,王安石二十岁赴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马家镇,边走边赏灯,看见马员外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对曰: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王安石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遂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马员外家,闻知招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结果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两大喜事。

  明朝永乐五年元宵节,明成祖朱棣带领翰林学士解缙微服出宫,查访民情,与民同乐。整个京城张灯结彩,一派太平景象。朱棣龙颜大悦,随口吟道:

  千门挂红灯,灯火辉煌迎佳节;

  解缙脱口对道:

  万树绽银花,花团锦绣闹元宵。

  朱棣又出一句:

  灯明月明,灯月长明,大明一统;

  才思敏捷的解学士立即朗声对出下联:

  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

  朱棣大悦,解缙得到赏识。

  被誉为“父子双学士,老少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父子,皆才思敏捷,能诗善对。某兔年元宵节,老宰相出联:

  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

  小廷玉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灵感一动,对曰:

  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

  老宰相又吟道:

  宵灯总伴心情靓;

  聪明的小廷玉高声对出下联:

  春梦常随兔月圆。

  小廷玉语出不凡,对仗工巧,乐得老相爷不住点头称妙。

  清代浙江吴兴人闵鹗元自幼善对。有一年元宵节,他随父到毛尚书家欢度元宵,毛尚书提议以灯节为题作联属对。是夜恰逢乌云遮月,星光暗淡,有一幕僚即景出上联云:

  元宵不见月,点几盏灯为乾坤生色;

  闵鹗元听得一阵锣鼓声,不禁文思涌动,随口吟出一则下联:

  惊蛰未闻雷,击数声鼓代天地喧威。

  此下联一出,满座为之拍案叫绝。

  再看一副有名的字谜灯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也是妙文。

  但凡说到谜联,都会想到这副,还配有一个经典故事:说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让人在宫中张灯结彩,与大臣们在一起猜灯谜联取乐。大学士纪晓岚率先挥笔在宫灯上写出这副联让众人猜,而这谜底正是“猜谜”两字。当知答案时无人不服作者奇思。可谁又曾想,作者其实是个现代人。原来是安徽联家白启寰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给一家报纸写副刊,编撰这个故事,没想到越传越真。

  下面列举今人写的几副精彩的元宵灯联,与读者朋友共赏同乐:

  天悬皓月一轮满;

  人醉春风万里明。

  明烛送来千树玉;

  彩云移去一天星。

  匝地楼台春富贵;

  喧天锣鼓夜风流。

  明月共花灯一色;

  春风与捷报齐飞。

  信步走来,碧空星灿灯尤灿;

  举杯祝愿,元夜月圆梦亦圆。

  乐事逢春,装成锦绣辉元夜;

  歌声彻晓,引得嫦娥动爱心。

  花灯吐艳,明月生辉,白雪琉璃疑昼永;

  爆竹喧天,元宵裹蜜,平安幸福伴春来。

  长夜不成眠,看眼前月色千山,灯火时时妆锦绣;

  姮娥应未老,共此地笙歌无数,神州处处祝升平。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