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蒙学读物里的对联

时间:2023/11/9 作者: 对联 热度: 7461
●冯广宏

  

  古来城乡居民, 都很重视启蒙教育。过去孩子读私塾, 首先是从认字开始,通常读《百家姓》,一来能够认识许多汉字,二来能够掌握许多姓氏,对于长大后社会交往大有好处。 其次是读《千字文》,此书编得十分巧妙,一千字没有重复,背熟之后就有了进一步读书的本钱,陌生的字就很少了,如果文化程度提高,又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文史哲知识,一举两得。 再次是读《三字经》,从四字句改变为三字句,而且照样押韵, 提高了儿童的文艺觉悟,其中知识性内容就更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百家姓》属于机械罗列汉字以外,其他二书,都有一些对仗句子,足以培养儿童的对联爱好。

  举例而言,《千字文》里的对仗句: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肆筵设席,鼓瑟吹笙。

  户封八县,家给千兵。

  何遵约法,韩弊烦刑。

  岳宗泰岱,禅主云亭。

  陈根委翳,落叶飘摇。

  布射僚丸,嵇琴阮啸。

  《三字经》里的对仗句又有——

  亲师友,习礼仪。

  马牛羊,鸡犬豕。

  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

  载治乱,知兴衰。

  犬守夜,鸡司晨。

  扬名声,显父母。

  勤有功,戏无益。

  有些老师还教读《幼学琼林》,此书全属四六骈文,都是对偶句,背熟之后就有了写骈文的基础,有利于科举考试,写八股文便不犯愁, 其中对仗句也有不少,如『父仇不共戴天; 子道须当爱日』; 『问舍求田,原无大志; 掀天揭地,方是奇才』;『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等等。

  农村的孩子所读有些不同,他们的父母没有那大奢望, 只从最低标准着想,让娃娃识几个字,好写信记账,不受人欺负。农村塾师虽然也教《百家姓》,但家长最推崇的,还是民间传统读物《增广贤文》,俗话说『学了易经会打卦, 学了增广会说话』,因为里面的语言都是日常生活所用,很多还有劝勉之义。 其实,书中许多话都能算作没有悬挂起的楹联,对仗也十分工稳,比如——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贫穷自在,富贵多忧。

  成事莫说,覆水难收。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

  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

  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路逢险处须回避,事到头来不自由。

  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

  用心计较般般错,退步思量事事宽。

  利刀割体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消。

  虽然文字十分通俗,但有些话颇有回味。民国初年农村读物还有一种《当家书》,又称《随身宝》,可读性很强,在四川颇受欢迎。 所谓『当家』,就是主持家务,书里载有一家之主应该具备的各方面常识,故熟读此书即可当家。 这本书语言更加俚俗一点,但非常风趣,充满了平民百姓的生活经验,而且打上深深的时代烙印。 例如书里强调识字那一段——

  为官人,有了字,提笔能定天下事。

  士子们,有了字,吟诗作赋四海知。

  商贾人,有了字,记帐能分月日时。

  工匠人,有了字,记号可写二三四。

  务农人,有了字,借钱借米写条子。

  说得非常具体,完全切合实际。 如果把这本书中的对仗句集中起来,也是些蛮好的对联——至轩辕,出仓颉。 观虫文,视鸟迹。缎马褂,绸小衣。 细铺盖,花枕头。吃姜糖,嚼蜜枣。 扳包谷,砍高粱。打皂角,栽篱笆。 修磨子,錾碓窝。扎扫帚,买掀盆。 削筷子,编竹篼。抓官药,捡膏丸。 买煤炭,吊石灰。

  此外,农村民间读物还有《杂字》一类,不但是汉字的组合, 而且也是日用常识的仓库,编得押韵合辙,琅琅上口。 《杂字》有好多种, 从二言到七言皆有, 并且还有杂言。 四川有一本《当家杂字》,类似前述《当家书》的性质,但全为四言,风趣而顺口。例如其中一段——

  草席不冷,篾席更凉。

  臭虫要咬,蚊子又叮。

  立秋打谷,小满栽秧。

  箩篼扁担,犁棩枷档。

  斧头凿子,铁铳火枪。

  还有树木名称——

  桃木李果,桐树棬桑;

  撕栎麻柳,枇杷香樟;

  紫荆构树,野札黄杨;

  黄柃酸枣,桂花梅桩。

  里面的『臭虫要咬; 蚊子又叮』,『立秋打谷; 小满栽秧』,『箩篼扁担; 犁棩枷档』,『斧头凿子; 铁铳火枪』, 都有很好的对仗。这一类启蒙读物不仅在四川流行,几乎各省皆有,如《山西杂字》也与前书类似,书中的对仗句有『先教认字; 后学耕田』,『富不可骄; 贫当无谄』,『莫缘枯树; 休打秋千』之类,也非常可读。 清代李廷弼所撰《五言杂字》,专讲北方农村年节风俗,仍然有不少风趣的对仗句,如:

  衬衣多齐整,袍褂更新鲜。

  缨帽头上戴,缎靴足下穿。

  神灵归上界,老幼拜新年。

  平身落了坐,回手装上烟。

  这里放花炮,那边拉大鞭。

  风调时雨顺,国泰子民安。

  其特点是俗不伤雅,生动活泼,没有一丝一毫的僵化,不存在文字上的行尸走肉,这些都值得联家去借鉴。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