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基于“互联网+”的研究生网络协作学习模式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4836
李力恒 孙志勇 毕述玥 王剑钊 王晓磊 孙 尧 扈韵琦 白 晶

  基于“互联网+”的研究生网络协作学习模式

  李力恒 孙志勇 毕述玥 王剑钊 王晓磊 孙 尧 扈韵琦 白 晶

  现今是全新的互联网+的时代,主要是由于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量软件和硬件的发展。与此同时学习者本身的知识水平,身心发展和教育资源的差异。因此培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以及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高层次人才,建立在各个学习者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合理协作学习模式,成为研究生教育问题的新挑战。

  “互联网+” 教育 研究生

一、前言

我国在现阶段,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以及知识更替和技能改革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是十分必要地,只要是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研究生是国家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更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及有效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并且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变革,和学习模式的变革,所带来的是丰富的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经研究发现,我国目前的研究生培养存在以下问题:

二、重理论轻实践,选拔方式不合理

目前我国研究生的招生主要是自愿报考模式和免试入学模式。第一种自愿报考模式,是指自愿报考高校并参加国家统一入学考试;种免试入学模式,指优秀本科生由所在学校推荐免试入学和考生。

  自愿报考模式由国家组织命题,学生通过正规的集中考试,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知识水平。但是对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容易出现高分低能学生。另外虽然在复试或者面试环节中,增加了部分实践技能考试,但是对于研究生的高层次综合素质和实验能力,卷面成绩往往难以度量处他们的实际情况。免试入学模,主要是学校采用以往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成绩,并通过笔试和推荐相互结合的选拔方式。与第一种入学方式相比较而言,往往缺乏具体的和客观的评定指标。

三、研究生数量的扩招,容易导致培养方式的不适应和培养质量的下降

我国的研究生开始逐步扩大招生是由于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的增长。根据有关数据表明我国研究生层次的生源数量以8%的速度,并且每年都在持续上长,切高居不下。这种持续的大规模增长态势,虽然满足了对高层次人才的社会需求和国家的战略发展。但是在研究生教育的教学质量方面,存在着普遍性的教育质量下降问题。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以及科研条件的不足。其二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内有较为明确的限制。造成相同专业的同一个年级的研究生,知识结构和知识基础各有不同,有高有低,专业差距趁此不齐,同时也造成了专业能力的根本差异。

四、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的专业性和特殊性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注重培养研究生层次的学术能力和研究生层次的科研能力。研究生的专业化培养可以通过多层次的、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完成培养目标。但是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所设立的课程,主要是以教师授课为重心。往往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只有一年的专业必修课和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指导研究生的教师在剩余的两年进行实践指导。在这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实践课和专业必修课的课时结构比例不协调、不合理。研究生往往采用小组讨论,和查阅资料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另外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经常受到局限,研究生应当在科研工作中确定自己的科研课题,用自身的知识水平确定科研水平。

  Web2.0在21世纪初期应运而生。它的特点是体现参与者和使用者的价值,体现开放个共享,以及社会化,强调去中心化和个人化。移动互联网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基于3W模式,发展到以人为节点互联的Web2.0的应用模式。以博客和微信为代表的社交软件,引起了众多的关注和使用。另外此类软件的教育应用,也受到教育信息化领域学者的关注。其中微信它支持发送文字和图片,以及视频等信息,在多用户之间。同时也支持共享资源、贡献信息。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微信的每日活跃用户1亿其中,用户总数量已经达到了7亿。这是互联网的一重大变革,继新浪微博之后。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工作者开始关注微信的教育功效,并且随着微信功能的日趋完善。

五、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原有的研究培养的学习模式,以及影响协作学习的主要因素。并结合直观的数字进行解释当前研究生增长过程的新形式。并提出了研究生培养的主要问题:重理论轻实践,选拔方式不合理;研究生数量的扩招,容易导致培养方式的不适应和培养质量的下降;以及研究生培养模式具有的专业性和特殊性。最后,对基于微信平台的协作学习学习模式进行了肯定行介绍。另外强调,社会性、交互性,以及资源分享型的互联网软件应用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提供了新的灵感和新的思路。

  [1]苏佳.基于微信的研究生网络协作学习模式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4.

  [2]齐礼良.微信移动学习的认同路径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5(06):31~34.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高等教育科研项目。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