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俞樾题联轶事

时间:2023/11/9 作者: 对联 热度: 12328
●李远荣

  

  

  俞樾,字阴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道光进士。现代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就是他的曾孙。俞樾能诗善文,尤善对联,联作颇多而高雅,功力超凡,堪称楹联大师。

  一年冬季,正值雪霁天晴,冬日暖暖,俞樾乘撰述之暇,外出观雪。看着杭州望雪小筑,联兴骤至,随口吟出:

  微灯无翠袖;

  小雪似梨花。

  上联用苏轼《聚星堂雪》诗句:“恨无翠袖点横斜,只有微灯照明灭。”作者进行溶缩翻新,别具韵味。

  下联又巧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工稳雅丽地描绘出雪映杭州的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

  一次俞樾专门到杭州忠清里去应敏斋的别墅“适园”游观。在未去之前,就从有关记载了解到“适园泉石佳胜,与真山水无异。有三层楼,登其上层,则襟江带湖,空旷可喜。”俞樾亲临目睹,证明记载不虚,便将上述情景,巧集他人诗句,切园切景撰成一联:

  似入万重山,不离三亩地;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上联出自唐诗人张宾《和崔监丞春游郑仆射东园》原句,只是为了对应关系,将原诗作首尾倒置,以对应下联,乃是作者的巧妙运用。

  下联是尽人皆知的王之焕《登鹳雀楼》中富有哲理的名句,与上联配对,奇妙天成,不仅对仗工稳,其逻辑关系也很精致,上下联既是自对,又都是“大、小”关系,可见集句之奇。

  俞樾的弟子徐花农以己为首,约集同窗好友,在杭州孤山南麓,六一泉旁,为老师俞樾建一园,取名“小曲园”,又称“俞园”,山水灵秀,在此讲学传经,胜似蓬莱仙境。当园建成,俞樾喜题一联,表达喜悦之情:

  合名臣名士,为我筑楼,不待五百年后,斯楼传失;

  傍山北山南,循地选胜,适在六一泉侧,其胜如何?

  南宋时,在西湖苏堤第一桥和第二桥的绿洲上,有小溪自花家山流入西湖,取名花港,山下有卢园,曾凿池养鱼。清康熙时,在此盖一亭,还在石上凿了“花港观鱼”四字,遂成为西湖十景之一。俞樾在小曲园讲学时,喜同弟子至“花港观鱼”,停舟上岸,乘兴游观,并撰联以记其所观:

  选胜到里湖,过苏堤第二桥,距花港不数步;

  维舟登小榭,有奇峰四五朵,又老树两三行。

  俞樾一行,“花港观鱼”之后,接着又泛舟西湖,舍船而东,登上吴山,举目环视,湖、江、城尽收眼底,游观极目阁后,再瞻仰仓颉庙,俞樾豪兴大发,题联于壁以抒观感:

  上溯义皇画八卦时,文字权舆,秦而篆,汉而隶,任后来缣素流传,不外六书体制。

  高距吴山第一峰顶,川原环抱,江为襟,湖为带,看从此菁华大启,振兴两浙人才。

  相传从伏羲画八卦,黄帝的史官仓颉开始创作汉字,从秦代的篆字到汉化的隶书,再往后字便写在白绢上而流传下来,而造字的方法也扩展出六种规律了,即“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今人认为“转注”与“假借”乃用字方法,与造字无关。

  又一次俞樾去苏州漱碧山庄访友,因是初来乍到,受到友人热情接待,在主人的引领下游玩了山庄各处,俞樾对山庄产生浓厚感情,临别时题联留念云:

  邱壑在胸中,看叠石疏泉,

  有天然画意;

  园林甲天下,愿携琴载酒,

  作人外清游。

  俞樾游览了漱碧山庄,觉“叠石疏泉”,具有“天然画意之美”,所以他“愿携琴载酒”而“作人外清游”。如此幽清环境,谁都会在这儿留连忘返了!

  俞樾又曾给苏州积功堂题书了一副嵌字联,虽系俗语,颇具深意,耐人寻味:

  积累譬为山,得寸则寸,得尺则尺;

  功修元幸获,种豆是豆,种瓜是瓜。

  虎丘,在苏州市阊门外山塘街。相传吴王夫差曾在此处葬父,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人甚奇之,因以取名“虎丘”。在虎丘真娘墓(唐代名妓)旁,有“憨憨泉”,传为苏州名僧憨憨和尚叩裂山石而出水成泉,经历数世,该泉失踪。清光绪年间,游人在虎丘访得一泉,认定是当年的憨憨泉,遂名之曰“憨憨泉”,时人题“灵涧”于泉旁,临泉构筑精舍数间,一次俞樾来游,取勺饮泉,清凉沁脾,喜撰一联书于精舍:

  一勺试清泉,此邦故老流传,都道是馠师卓锡峰头遗迹;

  数椽营胜地,我辈闲人游览,勿徒向真娘埋香冢畔题诗。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