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楹联学概论(连载九)

时间:2023/11/9 作者: 对联 热度: 13242
□谷向阳 著

  

  楹联伴随着宋词元曲的兴盛而发展。由于受五七言律诗的影响,在此之前的楹联绝大多数为五言联、七言联。楹联吸收了词曲的营养,在语言上不断进行着新变革,

第四节 楹联的发展

楹联伴随着宋词元曲的兴盛而发展。由于受五七言律诗的影响,在此之前的楹联绝大多数为五言联、七言联。楹联吸收了词曲的营养,在语言上不断进行着新变革,在句式和长短上出现新的变化,使之逐渐趋于自由和灵活。

  宋元两代楹联的品类、内容和应用范围都有了很大发展。不仅有春联、胜迹联、居室联,还出现了寿联、挽联、书斋联、书院联、题赠联、自题联、灯联、谐巧联等。

  宋代的春联叫春帖子,写春联叫题桃符。北宋时,春联已得到日益推广和普及,王安石的《元日》诗描绘了人们张贴春联的盛况: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千门万户”换上新的桃符,这说明当时张贴对联是相当普遍的。

  《墨庄漫录》载,苏轼在黄州时,一日通岁除,访王文甫,见其家方治桃符,于是戏出一联于桃符上:

  门大要容千骑入;

  堂深不觉百男欢。

  此联一语双关,表面讲门庭要高大,府堂要深阔,而实际上是讲人的胸怀和气度,也是借以抒发他处逆境而旷达豪爽的怀抱。

  朱熹曾为沧州精舍题桃符(见《朱文公事迹考》):

  一元复始;

  万象回春。

  《茶余客话》载,南宋楼钥(1137-1213)曾书桃符为:

  门前莫约频来客;

  坐上同观未见书。

  意为少会无用客,多观有用书,实为可贵。

  真德秀(1178-1235)为南宋庆元五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曾题联于桃符:

  坐看吴粤两山色;

  默契羲文千古心。

  他的自题联很有禅意:

  退一步行,是安乐法;

  说三句好,得欢喜缘。

  宋代春联和桃符存在并存的情况,在桃符板上题联悬挂的称作春联,有的只挂桃符不写联语。

  题赠联在宋代文人中多有应用,而且自题联较多。

  朱应镐《楹联新话》引何乔远《闽书》:“福安龟仙镇在县治西,邑巨镇也。朱子(朱熹)到此,乡民饭焉。”朱子赠句云:

  水云深处神仙府;

  禾黍丰时富庶家。

  《楹联丛话》所载联文略异:

  水云长日神仙府;

  禾黍丰年富贵家。

  朱熹撰联赠福建崇安一农家:

  面山临水地;

  积善读书家。

  他还为刘氏题赠一联:

  两汉帝王胄;

  三刘文献家。

  “三刘”指宋时刘子羽、刘子翚兄弟及刘勉之。《文献》指孔孟之道。以上两联见《朱熹事迹考》。

  朱熹还有自题联:

  佩韦遵考训;

  晦木谨师传。

  韦为皮绳,性柔韧,性急者佩之,用以警戒自己。

  《金石诗话》、《素月楼联话》载,宋初石延年曾自题联云:

  天若有情天亦老;

  月如无恨月常圆。

  上联出自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句:“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上天如果有感情,也会一下子变得衰老,下联自创句,说月亮如果没有怨恨,那么它就不会有缺而常圆。

  民国初曲滢生编《宋代楹联辑要》载,张载(1020-1078)为北宋嘉祐三年进士,后授崇文院校书,晚年知太常礼院,读书勤苦,有自题联云:

  夜眠人静后;

  早起鸟啼先。

  早起晚睡,勤于读书,颇为后人称道。

  《巧对录》引《娱书堂诗话》:“东坡谓晨饮为浇书,李黄门谓午睡为摊饭,陆务观(陆游)尝有句云:

  浇书满挹浮蛆瓮;

  摊饭横眠梦蝶床。

  陆游还有自题书室联:

  万卷古今消永日;

  一窗昏晓送流年。

  米芾的自题联很有诗意:

  瘦影在窗梅得月;

  凉云满地竹笼烟。

  我国第一副寿联出自北宋。宋孙奕(约1190年左右)著有《履斋示儿编》载,黄耕叟夫人三月十四日生,吴叔经作寿联曰:

  天边将满一轮月;

  世上还钟百岁人。

  此联载于旧《辞源》“寿联”条内,其条除了言此联出自宋孙奕《履斋示儿编》外,还说“寿联之风如此”。丙圹居士《东望阁随笔》说,贾似道在谢太后寿崇节(四月初八)和度宗乾会节(四月初九)时,曾命黄蜕作联致贺:

  昨日今朝,一佛出世又一佛出世;

  圣母神子,万寿无疆复万寿无疆。

  在皇太后和皇帝生辰,以此联作贺是很得体的。

  宋代苏颂(1020-1101)字子容,官至太子少师,他有挽韩绛联:

  三登庆历三人第;

  四入熙宁四辅中。

  梁章钜把它看作挽联之始,实际它是苏颂截取自己诗中一句为联。韩绛去世时,苏颂写《司空曙太傅康国韩公五首》诗哀悼。第三首是:“文物衣冠萃一门,如公终始见舆言。三登庆历三人第,四入熙宁四辅尊。……”此联即截颔联而成,亦为楹联一体,用于挽人可称挽联。此联确为挽联之始见者。下联中的“中”应为尊。

  陆佃(1042-1102)也有挽韩绛联:

  棠棣行中排宰相;

  梧桐名下识韩家。

  《能改斋漫录》说,韩绛兄弟皆为宰相,门前植梧桐,京师人以“桐木韩家”呼之。

  《古今联语论选》载有北宋联家王安石(1021-1086)挽韩琦联:

  木稼曾闻达官怕;

  山颓今见哲人萎。

  韩琦病故于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写《忠献公挽词》。上面的挽联即从该挽词中摘出,它当早于苏颂挽韩绛联。韩绛去世于1088年。

  赵鼎(1085-1147)临死前,自题挽联于铭旌上:

  身骑箕尾归天上;

  气作山河壮本朝。

  此应作最早的自挽联。《老学庵笔记》中有载。

  杨邦义(1086-1129)曾知溧阳县,金兀术兵至,为金兵俘,诱术百端,终不屈,破指在衣襟上血书一联:

  宁为赵氏鬼;

  不作他邦臣。

  此可看作自挽联,也可作为言志联的先例。

  胜迹联在宋代推广和应用已经很广泛,流传下来很多优秀的楹联。

  寇准曾为湛江湖光岩楞严寺题联:

  湖水苍茫,客到路从花外问;

  岩山寂寞,儒归门向月中敲。

  欧阳修(1007-1072)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曾为宜昌绛雪堂题联:

  风轻绛雪樽前舞;

  日暖繁香露下闻。

  了元(1032-1098),俗姓林,神宗赐号佛印,住持四十余年。衡山南岳祝融峰上有望日台,台上有他的楹联:

  万顷苍波澄玉鉴;

  一轮红日滚金球。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长于诗词,又善撰联。他一生创作楹联仅有史料可考者就有几十副之多。他为山川名胜题联很多:

  云涌楼台出天上;

  风摇钟磬落人间。

  (北固山祭江亭联)

  天上楼台山上寺;

  云边钟鼓月边僧。

  (吉水龙吉寺联)

  石路萦回九龙脊;

  水光翻动五湖天。

  (无锡惠山联)

  诗笔离骚亦时用;

  文章尔雅称吾宗。

  (屈子祠联)

  海市蜃楼皆幻影;

  忠臣孝子即神仙。

  (蓬莱阁联)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佛山真武庙联)

  黄庭坚(1045-1105),是著名书法家、诗人,又是楹联大家。江西玉山月色江声楼有他的题联。

  芳草有情牵戏蝶;

  飞花无主寄骚人。

  桃李春风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灯。

  (彭水故居联)

  米芾(1051-1107)为宋徽宗时书画学博士,官礼部员外郎。米芾在镇江北固山建海岳庵,并为之题联:

  神护卫公塔;

  天留米老庵。

  东吴孙策攻皖,得乔家二女,自纳大乔,而以小乔适周瑜,卒后葬于岳阳。南宋张浚为小乔墓题联:

  芳冢吊斜阳,一树女贞长不死;

  大江流日夜,千秋环佩可归来。

  王十朋(1112-1171)为南宋绍兴进士第一,官至龙图阁学士。湖北巴中寇准祠有他的楹联:

  堂前双柏今何在;

  渡口孤舟依旧横。

  在湖北枝城西北的长江南岸荆门山上,也有王十朋的题联:

  楚国封疆六千里;

  荆门岩岫十二培。

  朱应镐在《楹联新话》中,载有福州天后宫楹联,为南宋绍兴五年进士第一汪应辰所撰:

  秋社荐黄花,正箫鼓重阳,证果三生天竺梦;

  故乡思荔子,记湖山招隐,先芬一卷邵州诗。

  杨万里(1127-1206)是南宋著名诗人,曾为杭州凤凰山万寿殿题联:

  祖尧父舜真千载;

  禹子汤孙共一家。

  天意分明昌大德;

  诞辰三世总丁年。

  此联为宋孝宗贺寿所撰。宋高宗、孝宗、光宗分别生于丁亥、丁未、丁卯。

  朱熹在胜迹处多有题联。如:

  此地古称佛国;

  满街都是圣人。

  (泉州开元寺联)

  一窍有泉通地脉;

  四时无雨滴天浆。

  (上饶南岩寺联)

  鸟识玄机,衔得春来花上弄;

  鱼穿地脉,挹将月向水边吞。

  (开元寺联)

  岳珂(1183-1234),南宋汤阴人,官至淮东总领兼制置使,为岳飞之孙。曾作《金陀粹编》、《续编》辨雪祖父岳飞之冤。他曾题联于西湖岳王庙:

  经进百韵诗,祖德能传,书实可征天定录;

  沉冤三字狱,神人共愤,昭忠仍纪绍兴年。

  书院之名起于唐,而书院之盛始于宋。宋初就产生了白鹿洞、岳麓、睢阳、石鼓等闻名天下的书院,此时适于教育的书院联也应运而生。

  白鹿洞书院在庐山五老峰南,宋初建,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重建,登堂讲学。书院有他题联多副:

  泉清堪洗砚;

  山秀可藏书。

  日月两轮天地眼;

  诗书万卷圣贤心。

  朱熹曾在草堂书院(在江西玉山县)讲学,草堂旁有酒舍,有朱熹题联:

  泉飞白石堪为酒;

  灶傍青山不买柴。

  联语不仅刻画了酒舍的风味,而又寄寓了朱氏自己淡泊闲静的情趣。

  白云岩书院是朱熹任漳州知府时创建,朱在此讲学并有撰联:

  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

  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芝山书院在漳州市西北登高山上,旧为临漳台开元寺。宋绍兴间朱熹任州守,爱此台之胜,讲学于此,并有撰联:

  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

  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

  福建福鼎县曾有石湖观。宋庆元三年(1197年)前后朱熹为避伪学禁居此,将石湖观改为石湖书院,聚徒讲学。朱熹将“石湖”入联:

  溪流石作柱;

  湖影月为潭。

  又题福建建安府学明伦堂联:

  师师庶僚,居安宅而立正位;

  济济多士,由义路而入礼门。

  还题松溪县学明伦堂联:

  学成君子,如麟凤之为祥,而龙虎之为变;

  德在生民,如雨露之为泽,而雷霆之为威。

  李清照(1081-约1141),号易安居士,工诗文,尤精于词,为宋代著名女词人。现存词七十八首,诗十五首,唯一联传世,且为嵌名联之始:

  露花倒影柳三变;

  桂子飘香张九成。

  “柳三变”即北宋词人柳永。“张九成”即南宋理学家。“露花倒影”为柳永词《破阵子》中句。“桂子飘香”为宋虞俦诗《有怀汉老弟》中句。李清照的联语中将“柳三变”与“张九成”相对,虽微含戏谑之意,主要表现两个人的身世和名望,却不直语,而用两条著名成句描绘形象,奇崛别致,颇有趣味。

  戏谑谐巧的联语应对在宋代有很大的升华,很多故事颇有趣味,其中显示出很高的撰联水平。或构思巧思妙想,或用典巧取妙引,或集句巧撷精采,妙趣横生,调动了楹联的各种修辞手法,使之匠心独具。

  王禹偁(954-1001),幼时聪慧过人,曾作磨联言志:

  但取心中正;

  何愁眼下迟。

  以磨之心正寓人心正,以磨进迟寓坚持忍耐以求后进,当是咏物言志联之始。

  《坚瓠集》载,毕士安(938-1005)曾有出句:

  鹦鹉能言难似凤;

  少年禹偁对曰:

  蜘蛛虽巧不如蚕。

  出句为鸟,对句是虫,转折巧妙,设喻在理,有褒有贬,寓意深刻。

  《素月楼联语》引《独醒杂记》:杨亿(974-1020),美须髯,一日早朝罢,至都堂,丁谓戏言:

  内翰拜时须扫地,

  杨亿应声曰:

  相公坐处幕漫天。

  意指丁谓等人互相勾结,狼狈为奸,瞒天过海。《坚瓠集》引《侯鲭录》载,翰林院有人出对,诗人杨亿对出下联:

  李阳生指李树为姓,生而知之;

  马援死以马革裹尸,死得其所。

  《宋朝事实类苑》载,蔡襄(1012-1067),能诗文,好对句,一次见陈亚,便以其名戏之出句,陈亚作答:

  陈亚有心终是恶;

  蔡襄无口便成衰。

  宋代文人间的对句活动已经司空见惯,成为娱乐事,演绎出很多脍炙人口、妙趣横生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少数民族人士间也有对句之好。《日下旧闻录》引元人伊湛纳新《金台集》载,金章宗完颜璟为李妃筑一梳妆台,上有假山鱼池,奇花异卉。一日,李妃与章宗露坐,皇上出句曰:

  二人土上坐;

  妃应声曰:

  一月日边明。

  二人土上成“坐”,一月日边为“明”,析字精当,毫无雕琢,且比喻新颖:皇上为日,妃子为月,二人相依合成明,极切身份。此对句出现在金代,说明当时楹联的盛行程度。

  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载:“荆公(王安石)始为集成诗,多者至百韵,皆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郎瑛《七修类稿》:“集句起于宋荆公曼卿,可谓绝唱。”

  风定花犹落;

  鸟鸣山更幽。

  王安石集梁谢贞、梁王藉诗句为联,对仗工整,语意相连,避免了王藉原诗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作为集句的“合掌”。王安石与蔡天启曾合作集得一联:

  江州司马青衫湿;

  梨园子弟白发新。

  联均出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中句。南宋时还出现了灯联,南宋权臣贾似道镇维扬时,上元张灯,客有摘句成联而题于灯门:

  天下三分明月夜;

  扬州十里小红楼。

  此联不仅装点了灯节,而且含而不露地咒骂了贾似道是“无赖”,唐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种讽谑联当是较早的了。

  随着楹联的发展和推广,楹联也在宋代的文学作品中出现。话本小说《碾玉观音》中就有:

  平生不做皱眉事;

  世上应无切齿人。

  这也是一副较好的格言联。

  元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其成就很大,但楹联却无大的发展,史书记载较少。朱应镐《楹联新话》载,张之翰以翰林学士知松江府,曾题桃符:

  云间太守过三载;

  天下元贞第二年。

  元代和尚无住,居吴郡报恩寺,曾游云南剑川石钟寺,题有静室联:

  尽底脱去胸中有;

  逐一拈来何处无。

  《楹联丛话》载,杨瑀(1285-1361),元代杭州人,官至浙东宣慰使致仕,曾题“春帖”:

  光依东壁图书府;

  心在西湖山水间。

  杨维祯(1296-1370),泰定四年(1327)进士,号铁崖。他在青楼见一妓女芙蓉手捧金盘露酒,于是题句:

  芙蓉掌上金盘露;

  芙蓉女子应声道:

  杨柳楼头铁笛风。

  此载见《坚瓠集》。杨维桢还为浙江天台赤城山题联:

  赤城飞动霞当户;

  银汉下垂星满坛。

  《古今滑稽联话》载巧对故事:杨维桢与虞集(字伯生,官至奎章阁侍书学士)至一妓家,见妓悬两镜梳头,杨出对,虞续之:

  两镜悬窗,一女梳头三对面;

  孤灯挂壁,二人作揖四躬身。

  赵孟頫诗书画皆善,又是元代首屈一指的楹联大家,有很多传世之作。明代戴冠《濯缨亭笔记》载,元世祖初闻子昂之名,即召见之,命书殿上春联:

  日月光天德;

  山河壮帝居。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此联出自唐代王维诗《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句。一次赵孟頫过扬州迎月楼赵家,其主求春联,撰后送紫金壶为酬。联云:

  春风阆苑三千客;

  明月扬州第一楼。

  他还为迎月楼餐馆题联:

  万里春风人为主;

  三千食客月明楼。

  《郭嵩焘日记》记载,常州城隍庙后有洗心藏密之室,赵孟頫为之题联:

  水山怡远日;

  兰桂畅幽风。

  济南趵突泉北泮有泺源堂,上有赵孟頫的题联:

  云雾润蒸华不注;

  波涛声震大明湖。

  他曾为西湖灵隐寺山门题联: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

  鹫峰云敛,千年桂月映湖光。

  《叶圣陶年谱》载有赵孟頫为江苏吴县甪直镇保圣寺的题联:

  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

  罗汉塑源惠子,甪江南佛像无双。

  唐陆龟蒙曾居甪直镇(即甫里),自号甫里先生。唐代雕塑家杨惠子为保圣寺内罗汉塑像。

  值得一提的是,在楹联处于发展、推广期的元代,出现了声律音韵启蒙著作《声律发蒙》,作者祝明,最早刊于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书分两卷,据韵编写对文,对文自三言到十一言不等。这对于推动楹联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楹联在宋元两代发展和推广尽管是缓慢的,但毕竟是前进着,成长着,准备着条件迎接繁荣时代的到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