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从散文创作看北宋文人的忧患意识——以《岳阳楼记》《五代史伶官传序》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长江丛刊 热度: 12906
来 彦

  从散文创作看北宋文人的忧患意识
——以《岳阳楼记》《五代史伶官传序》为例

  来 彦

  “文章合为时而著”,宋代是我国文人科举致仕、文学创作最丰沃的时期。一方面,国家政策“重武轻文”,利于文人群体的创作发展;但另一方面,国家发展内忧外患,战乱频发,南宋之后又偏安一隅,政治与经济的危机,使得散文创作中文人士大夫的“忧患”意识得到展现。

  北宋 散文创作 忧患意识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就有“忧患”意识。“忧患”一词,最早大概出现在战国时期。《周易·系辞下传》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孟子·离娄下》:“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孟子·告子下》中出现了那句最著名的:“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见,中国文人自先秦以来,已经在书籍作品中表现出有关“忧患”观念的思考。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朝代的更迭,“忧患”意识逐步影响到中国文人细腻敏感的内心世界,从而成为文学作品创作内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从《岳阳楼记》看“忧患”意识的展现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经出世,便传颂不休,直到现在都是文人记体散文的代表作品。但它之所以成为千古名作,却不单单是因为它全文恢宏壮阔,写景精致,更重要的因素是作者在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忧患”观念影响了后世无数代人民的精神追求与向往。

  事实上,范仲淹创作《岳阳楼记》有着明显的政治背景。他一则是为自己的好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写作文章以示功德,彰显其为政“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事实;二则是代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阶级把心中的理想夙愿与道德追求用文章的形式表现出来。整篇文章的最后一段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内涵。“先忧后乐”、“以天下为己任”观点的提出,迅速成为北宋文人阶层的主流观念。

  此时的范仲淹刚刚被召回京师不久,他向宋仁宗提出“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等改革主张得到允诺,正式开始实施“庆历新政”。但同时他也不断受到守旧派的阻挠,所以改革过程并不顺利。在这些背景之下,范仲淹创作的《岳阳楼记》其实已经继承了韩柳“文以载道”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具有美学欣赏性。在文章的主旨“先忧后乐”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忧’与‘乐’两种感情类型中‘忧’为主,‘乐’为次,‘忧’起着主导和引领作用。而不管是‘忧’也罢,‘乐’也好,它都非指个人感官或感情上的愉快不愉快,非指普通人一己之私得失的小小忧乐,而是对国家命运兴衰、国家人才多寡、国家政事乖顺的高端关注所产生的一种爱国主义意义上‘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既是他身上背负的政治压力的产物,也是他作为文人士大夫阶层处在时代的浪潮下自然生发的精神意志。

  范仲淹在文章创作过程中暗含了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而当他将自己的抱负付诸实践时,却遇到了个人难以克服的重重阻碍。那么,在这种境况之下,忧世伤时的情感自然也就越发沉郁。可以说,“忧患”意识是“观察与思考的升华,是理智与情感的融通,是理想与现实的冲撞,是觉醒与未悟的柄凿。”文人的“忧患”态度,是他们作为历史的觉醒者在使命感的驱使下,面对着污浊的时世,所产生的那种独特的忧虑、悲悯的精神状态。

二、从《五代史伶官传序》看“忧患”意识的表现

与范仲淹几乎同时代的欧阳修也以一篇著名的论说文——《五代史伶官传序》积极发声,表现出强烈的文人“忧患”意识。

  欧阳修是北宋第一位被公认的文坛领袖。这篇文章是欧阳修所编撰的《新五代史》中的《伶官传》前的序文,描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费劲心血得天下后又迅速失去天下的兴亡过程,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重要结论。

  欧阳修在古文理论上继承并发展了韩、柳的思想,对文与道两者都十分重视。故而他的文章既能做到“文以载道”,又能拥有“文从字顺”的优点。序文一开始,作者就指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观点,表明王朝的昌盛与否,不在天命在人事,否定了自汉朝董仲舒确定的“天人感应”的观点。人事,则意味着人的主观努力。

  欧阳修作为宋代文人的代表,在满腔“忧患”的状态下选取了一个绝佳的例子,讲述了后唐庄宗耗费十几年心血打下的江山,却因为后来宠信伶人,而葬送天下的例证,实在发人深省,令人深思。文末“自然之理”照应开篇的“盛衰之理”,二者之“理”相互映衬,表明历史变迁的道理。另外,文中引用《尚书》的话,“满招损,谦受益”说明自满的危险,谦虚的益处,也是别具匠心。身在朝廷的欧阳修痛心疾首,故此他全力编纂《新五代史》是为了献给君主,希望君王能够以史为鉴,以天下之忧而忧,治理国家,善待百姓。由此可知,以欧阳修为代表的文人身上,无论是为文还是做官都带有深厚的“忧患”意识。

三、结语

无论是范仲淹还是欧阳修,他们都是北宋文人群体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散文创作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内心的祈愿,他们所想表达的也不仅仅是自己的“文道观”。实际上,他们的散文创作背后,是北宋时期整个文人士大夫群体的儒道观念。“文以载道”的背后,承载的是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天下情怀。

  [1]郑志强,范仲淹.岳阳楼记"忧患"思想与艺术新论[J].江西社会科学,2010(11).

  [2]季三.五代史伶官传序浅说[J].宁夏大学学报,1984(1).

  (作者单位:闽南师范大学)

  来彦(1992-),女,内蒙古满洲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