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人焦虑的关注和救赎
——谈电影《小王子》的主题
高顺洁
近期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小王子》以清新的画面和崭新的表现形式打动了无数中外观众。电影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让原著《小王子》成为电影《小王子》所讲述的故事里一个线索性的背景故事。此举一方面增强了电影主旨表现的层次感和深刻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电影编剧、导演与原著作者大半个世纪以来对现代人焦虑的关注和救赎。
《小王子》 驯养 焦虑 救赎
一、前言
马克.奥斯本执导的电影《小王子》于2015年10月份首映,从现有的观影反映和大量的影片评论来看,这是一部走心成人的电影,和原著一样,它是献给成年人的“心灵启示录”,阅读和欣赏《小王子》可以使忙碌中不堪焦虑的人们放慢脚步,用心思考生命的意义,并以身作则带动影响孩子学会用心感受生命和享受生活。电影从筹拍到上映用了六年时间,上映后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在海外豆瓣“烂番茄”网上新鲜度达100%,被评为“年度最佳动画片”。电影是现代生活框架下的小王子故事,是导演用故事套故事的方式来讲述的。原书中的主角“小王子”置换为电影中的小女孩,她像小王子一样寻觅美好,但她失去了小王子旅行的童话空间,而只能孤独地在自己的内心旅行,最后是飞行员和小王子这个故事拯救了她。导演用不同风格的画面细腻地展现出一个崭新而又可以充分信赖的审美世界。小女孩部分用的是流程的СG技术,可爱生动;小王子故事使用的是定格动画技术意境唯美,电脑动画流畅华丽,整个电影达到了纸质触感和肌肤质感的效果。朴素而清新的小王子部分唤起人们对纸张和图书的记忆,小女孩和星星王国部分却把我们拉入现实生活进行思考。不改变原著的思想,导演用心重新演绎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与现代人有了一种交集,观后给人以共鸣和思索空间。
二、电影中呈现的焦虑与救赎
电影《小王子》讲述了一个现代生活背景下关于我们自身的焦虑与救赎的故事,这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一)飞行员爷爷对小女孩的救赎
影片主要人物是一个9岁的小女孩,她一出场就是在妈妈协助下努力学习,在妈妈陪伴下考名校,在妈妈帮助制定的时间表中机械的生活,连吃个水果也是狼吞虎咽,怕耽误计划中的下一项任务。除了紧张机械的学习生活状态,她与身边人的关系也很机械,妈妈只是个学习的监督官,爸爸几乎是缺席的。小女孩从来没有笑过,直到搬到学区房,遇到住在隔壁的古怪的飞行员老爷爷,生活才开始充满色彩。飞行员爷爷通过分享小王子的故事和用心陪伴,才把小女孩从刻板教条的生活中拯救出来。
而熟悉《小王子》文本的读者都知道,《小王子》在某种程度上,本身就可以看作是关于焦虑与救赎的故事。这与影片中小女孩的理解也是一致的。原文本中首要的救赎是狐狸对小王子的救赎。智者狐狸用简单充满哲理的话语让小王子明白“驯养”就是“建立联系”,就是要对爱责任,并且道出了生活的本质:任何事情都是“用心去看才能看得清楚。”而这种观念变成一种精神力量,直接带动了一连串的救赎,这在小说中的直接体现的是小王子对飞行员的救赎,飞行员曾经是用精神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孩子,但后来在大人的教导下断送了很多东西,沙漠中与小王子的相遇相伴使他也领悟了爱的责任和生活的本质。
像狐狸对小王子,小王子对飞行员一样,飞行员爷爷告诉小女孩人生的真谛,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得真切。两人一起在花园里轻松自由的玩耍,交流,一起观察院子里的蜗牛,一起看美丽的日落,一起开着老破车去吃免费的生日蛋糕。在飞行员爷爷的带领下小女孩从束缚中挣脱出来,破茧成蝶,她变得勇敢,并且成长起来。她给周围的人带来希望,带来星光。
(二)小女孩对王子先生、妈妈等成人的救赎
小女孩的妈妈,一开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只关注孩子学习,她给孩子制定了一个详细到分钟的人生规划表,说这是孩子的人生大计。望女成凤,马不停蹄,是当今社会大多数家长的代表,当小女孩和妈妈一起去考取名校附属学校时,有个家长因孩子失利嚎啕大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不到美好和意义,反而觉得很悲哀,事实上,这是现实社会的缩影,人们“肩负重担,被生活压迫得几乎窒息、艰难地爬行在人生之路上。”尤其电影中的星星王国,像一个被机器操纵的大工厂一样,所有人坐在电脑前,动作整齐划一的工作,机械呆板,无个性活力,“除了成为一架机器,一无是处。”这些人实际上与《小王子》书中所描述的各色各样的人一样,他们的表现从一个方面注解和诠释了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卢卡奇认为“人的活动同人本身相对立地被客体化,变成了一种商品。”并且这种物化结构越来越深入地、注定地、决定性地渗入人的心灵深处,也就是说大家对这种生活状态已经习以为常了。正因如此,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被物化了,比如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或有沟通也仅仅是为了一个遥不可及的被虚构出来的目标,仿佛这个目标的实现是生命幸福感的唯一决定因素。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影片角色是“王子先生”。他在影片中彻底被“成人化”了,不再是曾经的“小王子”,他已从最初的“救赎者”变成了“异化的人”。他在影片中的出现具有讽刺意味,唤起的是观众的悲剧感与自省意识。他把试图唤回自己的小女孩送到改造自己的人手中。他所表征的是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萎缩史:“人在强大的社会面前显得渺小无力,个性丧失,社会像一个强大而又无形的魔掌,掌握着个人的命运,个人成了软弱无力,个性丧失的生物。”
恢复个性的小女孩勇敢地驾着飞机为老爷爷寻找小王子,勇敢地用心去帮助小王子从麻木状态中挣脱出来,回到了自己的星球,恢复成人们记忆中美好的小王子的样子。小女孩和小王子放出了被关起来的星星,所有的人也都丢掉了机械,恢复了活力和美好。妈妈也因为感到女儿的变化,感到女儿与飞行员爷爷用心陪伴的美好,从而改变了与女儿相处的方式,充满爱心,真心陪伴。活在我们心中的小王子得到了救赎,影片中的很多人得到了救赎。而观众也从电影中得到了救赎。
三、《小王子》对读者和观众的救赎
(一)原著《小王子》对读者的救赎小王子和飞行员的故事只是文本的安排,它的意图是唤醒观众和读者,使其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也需要主动改变和“自我救赎”。这也是这样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超越国界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喜欢的读物的原因。自问世以来,《小王子》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被大家公认为出版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书,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和解读它,就中国来说,从80年代引入以来,每年都会有很多篇书评来阐释,从象征主义、叙事手法等等不同角度来解读这本书。艺术提供给人们的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一个理想的世界,面对这样的艺术作品的时候,大家会采取一种静观的态度,显然艺术形象能唤起情感,这是因为书本身在思维的强度上表现了这种情感,并相应的传到了读者那里。用卢卡奇的话就是情感激发使感受这本书的人体验到人的完整性,并且会用于生活,在生活中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是一本让人心灵成长的书,读完能让人拂去世俗的名利和忙碌,还原一个本真的自我:纯洁、善良、热情地来观察、感受和积极生活在这个美好的世界。
(二)电影《小王子》对观众的救赎
电影告诉我们:在物化的世界里我们失去了什么?又该追寻什么?珍视什么?人生在世,所有的名、利、爱慕虚荣等都是物的衍生物,追求这些东西的欲望像套在人身上的枷锁,难以挣脱,当然人有权力去选择一种有追求有理想的生活方式,只是不要忙碌成一架机器而忘了曾有的童真和希望,忘了抬头看一下蓝天,思考一下人为何而活,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去衡量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是唯一该提倡的,但不失许多人之初最美好的东西是关键。同身前身后相比,人活着只是一瞬间,所以要完成对名利等等身外之物的超越,回归善良童真美好,就像影片被放出的满天星星就是我们生活的希望。影片中,花园、蝴蝶、星星、飞机象征符号释放出与现有观念迥异的意义谱系,提供给人们一种新的心灵存在方式的参照。
影片最后妈妈和小女孩都脱下了象征严肃呆板的校服和工作服,代之以美丽的便装,一起观看满天繁星。这时候我们沉浸其中,感受到一种和谐和美好,不知不觉中得到一种感染和净化。具体到小王子这部电影,就是使自己保持纯真、富有责任、不忘初心。明白梦想泯灭、感情麻木、青春苍老和物质富足解救不了空虚的灵魂。在人们普遍追求物质财富积累的时代,影片也使人们重新认识自我,重新定位在世的意义追求和生命价值,这是影片对我们的启发。
四、结语
书中狐狸拯救小王子,小王子拯救了飞行员,而书拯救了读者,敲醒了读者。导演之所以重新讲述这个故事就体现了其实这是个现代悲剧,世界上有一些事情和现实的困境是无法解决的,但经典的图书和经典的电影却可以让人对生活多一层质问,多一种经历,也多一份释然,少一份焦虑。这也是导演和作者给我们的关爱。圣埃克絮佩里是个飞行员,心思细腻敏感,他离开土地飞在天空,俯视大地,远离了人群反而更了解人类,因为“整个世俗世界在慢慢退隐,人们可以进行独立思考,”寂静的高空中灵魂得到了升华,加上内心充满对人类的关爱,所以写出这个人物和这个故事。
原著《小王子》曾经是导演奥斯本与其妻子的定情物,也是岁月馈赠给他们的一份礼物,两人有过异地相恋的岁月,这本书能让他们感受对方在自己身边,彼此陪伴。后来有了儿女,从儿女身上受到启发,于是奥斯本再次深入思考这本书给世人的智慧和救赎,花六年时间来创作这部电影,用特殊的表现形式来重新演绎这部经典。
导演和作者的相遇,书和电影本身的相遇,我们和书与电影的相遇都是心与心的交流,都是在建立一种美好的负责任的驯养的关系。正如书和电影一直在告诉我们的“用心才能看见。”解除焦渴需要找到水源,而这个水源不管是在沙漠中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只要用心去找去发现,都可以寻找到。尽管生活中会有各样的焦虑,但在健康情感的滋润下一切都会是美好和有希望的!
[1]圣艾克絮佩里著,周克希译.小王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2]亨利梭罗著,田伟华译.瓦尔登湖[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2.
[3]卢卡奇著,杜章智等译.历史与阶级意识[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4.
[4]卢卡奇著,徐恒醇译.审美特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5]圣埃克絮佩里著,刘君强译.夜航人类的大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高顺洁,女,河南泌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