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对联关联词的粘合剂作用

时间:2023/11/9 作者: 对联 热度: 10955
●解维汉

  

  对联创作,成功的要素很多,除了内容、格律、意境等方面之外,恰当运用关联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古人的对联典籍中成例很多,今人创作实践中也有很好的运用范例,总结关联词的合理运用,可以更清晰地理顺上下联之间的关系,有机强化其逻辑关系并增加对联文采。

  关联词理顺上下联各种关系

  一般而言,对联句式构成有以下几种类型,分别表示上下联之间的各种关系,其中关联词起到重要作用:

  一、并列关系

  上下联平行并列,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事物,表达同一主题。常用关联词有:也、 又、 既…… 又、 曾闻…… 遥想……、 曾从…… 欲向……、 常怀…… 共仰…… 等。很多并列关系的对联不用关联词,也有一些合理地运用关联词,如:陈省斋题杏花村黄公垆联:

  至今村酿黄公酒;

  依旧花开杜牧诗。

  还有扬州平山堂康熙联:

  诗意岂因今古异;

  山光长在有无中。

  另有某地粤家楼联:

  登楼便欲凌云去;

  临水应知得月先。

  二、连贯关系

  上下联按时间顺序说出连续的动作或事件,或者按意义上的承接关系构成。常用关联词有:已…… 又……、才…… 又……、已…… 还……、才闻…… 还待…… 等。如上海爱俪园邹适庐联:

  剪取吴淞一江水;

  权作广陵八月潮。

  还有一副婚联:

  已睹青云笼彩翼;

  还窥夜月映金莲。

  三、递进关系

  下联比上联有进一层的意思,或者在范围上由小而大,在程度上由浅而深。常用关联词有:况、更、不但…… 而且、不信……果然…… 等。如理发店联:

  不教白发催人老;

  却喜春风满面生。

  还有南岳方广寺联:

  尽把好风藏寺内;

  不教幽景落人间。

  四、假设关系

  上联提出一种假设,下联推论出结果。

  常用关联词有:若、 如、 便、 如果…… 就……、 要是…… 就……、 若论…… 敢行……、 若教…… 直抵……、 欲把…… 恨无…… 等。如:

  不经几番磨砺;

  怎成一段锋芒。

  再如启功联:

  若能杯水如名淡;

  应信村茶比酒香。

  还有萧山观音寺联:

  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

  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

  五、条件关系

  上联提出条件,下联说出结果。常用关联词有:唯有、除非、只有、欲…… 须……、除却…… 可知……、但须…… 只恐……、只有…… 遥知…… 等。如:格言联:

  欲知千古事;

  须读五车书。

  还有广州黄花岗联:

  生经白刃头方贵;

  死葬黄花骨亦香。

  六、转折关系

  下联不顺上联列举的事物或话题续说,而是另辟蹊径,转到同上联意思相反或部分相反的方面去。常用关联词有:但、然、却、 不如…… 但是……、 不必…… 从此……、 不独…… 翻凭……、 不羡…… 偏教…… 等。如镇江慈寿塔陈彝联:

  但令此心无所住;

  虽有绝顶谁能穷。

  还有理发店联:

  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七、选择关系

  上下联分别说两件事情,表示要在这二者中选择其一,称选择关系,也叫取舍关系。常用关联词有:宁…… 不……、与其…… 孰若……、但、不等。如函谷关犹龙阁联:

  未许田文轻策马;

  应逢老子再骑牛。

  再如寿阳咄泉联:

  未知明年在何处;

  且为名山作主人。

  八、因果关系

  上下联之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一般是上联讲原因或理由,下联讲结果或结论,但也有顺序颠倒过来的。常用关联词有:非关、只因、终竟…… 只缘…… 等。如格言联:

  非关因果方为善;

  不计科名始读书。

  卢生庙岳仲琪联:

  只因未了尘寰事;

  又作封侯梦一场。

  再如北宋洪俞自署桃符联:

  未得之乎一字力;

  只因而已十年闲。

  洪俞登进士第后,上书宰相史弥远,批评政治腐败,贪吏横行,并及于宰相: 『今之宰相,招权纳贿,倚势作威而已。』史弥远览书大怒,十年不给他升调官职。洪满腹感慨,题联自解自慰。

  九、目的关系

  上联和下联表示的是目的和行动的关系。或上联说目的,下联说行动、措施,或者反之。常用关联词有: 能得、能使、尽得等。如格言联:

  能得古人所未至;

  每期贤者尽同游。

  还有春联:

  喜创千秋大业;

  殷期万众小康。

  石达开联:

  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

  恰当运用关联词可增加文采

  在对联中,关联词运用得好,可以收到以下效果:

  一、使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绵密。对联的句法问题,实质上是逻辑关系问题,上下联意义上必须是紧密相关的,合乎事理的逻辑关系,是写作对联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律。如岳麓书院文庙联: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这副楹联十分精妙,『濂溪一脉』理清了儒家学说的师承递延,用『原是』强调了正宗的本源;

  『湘水余波』概括了儒家学说的广大和流行,用『无非』强调了广泛的涵盖。

  二、避免实词堆砌密不透风,适当增加虚空成分。实词堆砌的楹联,有时显得太满、太板,不透气,缺乏必要的空隙。关联词的楔入,既撑开了虚空度,又注入了粘合剂,使全联结构更紧密。如苏州半园不系舟联:

  如乘宝筏何须楫;

  虽有长风不挂帆。就显得十分绵密无间。

  三、强化句式的灵活性以增加文采。对联的句子应当力求活泼生动。梁朝萧纲说:『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关联词的加入改变了原本的平铺直叙,可连贯,可递进,可假设、可转折、可选择,使上下联之间的关系曲折跳跃,荡气回肠,增添了很多意境和趣味。如格言联:

  欲知世味须尝胆;

  不识人情只看花。

  蔬香阁联:

  今日正宜知此味;

  当年曾自咬其根。

  其中都有多重滋味耐人咀嚼。

  我一向重视对联关联词的作用。二零零八年编辑《楹联诗词创作手册》时,就从《古今联语汇选》《对联话》《楹联丛话》中摘录汇集了一千三百五十八对关联词汇成一章《常用对应联缀词组》,将诸如:不愧/须知、曾闻/遥想、莫谓/休云、于今/从此...... 一类对应连接词集纳在一起,方便读者查阅选用。

  当代征联获奖作品中时常看到关联词的身影。湖北联家曹克定乃撰联高手,他的作品很注重关联词的运用。他获亚圣杯征联一等奖的『峄山』联:

  比天下名山,总以圣踪高一等;

  算人间妙景,更因文气胜三分。

  联中关联词『总以』、『更因』就用得十分得当,有效地强化了论述主体的尊贵地位。

  他写的『孟母林』联:

  三迁出圣人,终有芳林生碧草;

  一卧生文柏,长伸巨笔写青天。同样运用了一组关联词。三圣杯征联梁采邦获一等奖联:

  记事结绳,休言愚昧;

  象形造字,堪作圣贤。

  徐静获二等奖联:

  若无类物象形字,安有腾蛟起凤文。

  也都因运用了关联词加强了立论的肯定性语气。

  末了还应该强调一点,写联笔墨当简,对联是否用关联词,当视内容来确定,『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运用关联词是一种技巧和方法,形式应当为内容服务,能不用关联词的就不要勉强去用,有的对联不用关联词简练有力,用了以后反而拖沓呆滞,遇到这种情况就不要生硬使用。

  (710002 西安市太阳庙门43 号西安晚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