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底我从教学岗位上退休,用了五六年时间写了一部章回体小说——《陵川郝氏传奇》,共100回,叙述了金、元时期郝氏家族的几位主要人物:郝震、郝天挺、郝天祐、郝经等,在晋城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年学会刊物《夕阳情》上连载。晋城电视台的李军雷同志见到此文后,给我打电话,想让我上“晋城大讲堂”。后来主办此节目的李红霞同志又多次来电话联系。我嘴上虽然应了,心里却一直惴惴不安。现在是斗胆一试,放胆一搏,谈谈陵川郝氏家族的传奇故事。
陵川郝氏系出有殷帝乙之支子。
“有殷”即“殷商”(为何称´有殷´?这如同´有唐´、´有宋´一样;有,无实际意义。)成汤灭夏后国号为商,盘庚迁都后,改商为殷。盘庚先迁都于西亳;传至武乙,又迁往河北(今之河南安阳市西);再传至帝乙,遂迁至朝歌(今之河南淇县北)。郝氏就是这位帝乙 分支的后代,封于太原郝乡,因以为姓。以地域为姓者也颇为常见,如东郭、西门都是这样。
其祖因唐末梁、唐、晋、汉、周五代之乱,自太原迁至潞州(今长治)之龙庄。此后约在北宋咸平年间(公元998年~1003年) 由龙庄迁来陵川,遂为陵川人。
要说陵川郝氏,还得从北宋理学大师程颢说起。北宋的理学又称“程朱理学”,即儒学,程颢可谓开山鼻祖。此人有一首《春日偶成》 脍炙人口: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此诗写的清丽婉转,朗朗上口。
程颢于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由上元主簿调任晋城县令。当时的晋城,县治在今之高都,含现今高平、晋城、陵川各一部,归属泽州。程颢在任期内,大力提倡教育,曾办乡校七十二所,以兴起斯文为己任。闲暇时即到各地巡视,甚至亲为儿童正句读(即断句,因文言无标点)。由于他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泽州一带学风日盛,民风亦为之一变。
泽州一带,土俗质直,尚义武而少文。这大概和上党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关。沁河一带所遗存的古堡就是明证。程颢任晋城县令以来,彻底改变了泽州的民俗,由尚义武变为习文成风。大街小巷处处可以听到读书声,田间农夫带经而锄者四野相望。这是多么浓厚的学习风气啊。
程颢在晋城任县令四年,于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离任,调入汴京任太子中允(辅佐太子的属官)。在他离任十五年之后的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大诗人黄庭坚的叔父黄夷仲曾来晋城考察民情,将所见所闻书之以诗,名曰《行县》:
河东人物气劲豪,泽州学者如牛毛。
大家子弟弄文墨,其次亦复跨弓刀。
去年校射九百人,五十八人同赐袍。
今年两科取进士,落钩连引十三鳌。
迩来习俗益趋善,家家门户争相高。
驱儿上市买书读,宁使田间禾不媷。
……
一二句:河东指河东路,即山西省。宋代地方行政为路、府、县三级制。路相当于省。
三四句:大家子弟以学文为第一要务,稍次些的家庭也习练武艺。其实也可做“互文”理解:无论大家小家,子弟们都习文练武。
五六句:言习武之成就。去年有九百人参加了比武射箭,五十八人受到了“赐袍”的嘉奖。
七八句:言习文之成就。今年两科考取的进士,连同以往竟达十三人之多。
此后四句:言近来泽州学风日盛:家家争相读书,宁可使田间禾苗荒芜,也要趋儿上市买书来读。
这首诗后面还有几句,限于时间就不讲了。
宋代的诗有散文化的倾向,完全是记实的。
此诗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程颢在晋城兴办乡校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由于程颢首倡教育,影响所及,近“则达乎高平、陵川 ;”向东则“渐及晋(晋州,今之临汾)、绛(绛州,今之新绛)”;向北则“披乎太原,竟济济洋洋有齐鲁之风。”泽州一带俨然成为南部的教育中心。
泽州如此,陵川又如何呢?
程颢创办乡校时,郝氏已迁来陵川六十余年, 受到程颢的影响,世世代代 从事儒学。
据史籍记载,陵川虽为山区小县,在宋、金时期竟有七状元及第,五十进士济美。其中城东关武明甫、武天和、武天佑叔侄竟连中三元。金章宗完颜璟赐予“三状元第”四个 大字,予以表彰,后制匾悬于其门。陵川一邑科名之盛 由此可见。
至金贞佑初(公元1215年),郝氏为避兵灾举家南迁,此前就有七代人居陵川达210余年,已是陵川有名的教育世家,对陵川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陵川科名之盛也有郝氏的辛劳与汗水。
棣华堂
郝氏族居之所名“棣华堂”,位于陵川城 南大街西侧。清初改名“郝公祠”。乾隆初,任泽州太守的朱樟也说:“郝公祠即棣华堂旧址。”
为什么叫“棣华堂”呢?
这是因为该庭院中植了一株棠梨树。《诗经》云:
“棠棣之花,
鄂胚依依;
凡今之人,
莫如兄弟。”
棠棣俗称棠梨,数花朵为一簇,如樱桃状,所以《诗经》以棠梨树花不离萼、萼 不离花,彼此相依,以喻兄弟之情。棣华堂的命名正是要兄弟之间相亲相爱,不离不弃。
棣华堂 有堂屋三间,为祭祖 之所,进深丈五;两旁各有耳楼两间,进深丈二,与堂屋呈倒‘品’字形。也就是说,堂屋靠前,两侧耳楼稍稍靠后。庭院 呈长方型,纵深约五丈四尺,横宽约三丈六尺。东侧有屋三间,西侧为空地。庭院坐北向南,院门 南开,隔城河与南城墙相对。出门可见城河,其河宽约丈二,有桥有路可通往南大街。
堂屋内原有塑像一尊,与真人大小无异,当为郝经;两旁塑有侍者各一。
棣华堂(即郝公祠)故址大约在现今陵川糖业烟酒公司处。
1941年,这座建筑被日寇烧毁。
郝氏是一个大家族。到郝天挺这一代,其父辈就有兄弟七人。天挺的父亲名郝升,行二,任县功曹,是协理县令的佐官;其伯父名郝昺,掌管家务;叔叔郝震,字子阳,自号东轩老人,是有名的儒学大师。
按郝氏的祖制,嫡长子总领家事。(嫡,正房夫人生的儿子。)
在天挺的父亲郝升这一代,由长门郝昺掌家。
到天挺这一代,是郝昺之子郝源掌家。
从现有的文字记载中,只能看到郝源掌家的情形。但由此也可以看到郝氏家风之一斑。
1、郝源善于教诲,主导思想明确。
他时时常对全家说:“衣食足而后知廉耻,仓廪实而后知礼仪。士所以忘义失守,乃至沮气坠节,多为饥寒所迫。故孟子以农桑为王政之本。今我既为家长,要以此督责宗族弟子,一则治身,一则为学,二者兼进,不得少怠。”要求家中诸人各自以身行道,以道兴家。人人务有所归,不可落魄无赖。(赖,做´依靠´讲。)
马克思认为:经济是基础,一切上层建筑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文化、教育属上层建筑,自然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郝氏家族所讲的衣食足、仓廪实,人人务有所归,就是要打好经济基础。
2、郝源很会治家,能各尽其用。
适合务农的,就让他领人去种田;会植树的,就让他种植桑树,令家中妇女养蚕;会做生意的,就给他资费,让他率人经商;适合学习的,就给他书籍,让他择良师以受教育。又立了六条家规:
一、饮酒不得醉,酒醉则罚。
二、衣冠须周整,不正则罚。
三、尊师当如父,不敬则罚。
四、求学务勤勉,怠惰则罚。
五、相处要和睦,离间则罚。
六、入庭则噤声,哗乱则罚。
因此,棣华堂上下肃然,全家都听其教教诲,各司其事。
一方面,郝源能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使人人务有所归;另一方面又有处罚措施,所以郝氏家族从吃饭、穿衣、尊师、求学、相处、礼节等方面都有一套完整的 “家规”。这是郝氏家族日益兴旺、人才辈出的有力保障。
3、郝源严于律己,尽职尽责。
他每日黎明即起,穿衣戴冠扶杖立于庭院,以杖击地“笃笃”有声。此时天尚未明,各房子弟、夫妇,闻声即起,点亮灯烛,开门打水。洗漱一毕,先到长辈房中问安,然后各司其事。
因此 ,郝氏家族人人勤奋,个个敬业。
然而大家族也曾出现过“析居”之议,就是有人提出要分居。为此还闹出人命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听下一讲《守义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