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中国学者与作家的面目很难以明确地、清晰地区分。鲁迅、郁达夫、沈从文、闻一多、俞平伯、钱锺书、施蛰存等等,都有学术著作问世,也多是新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作家。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盖因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之间,在个人能力与素质上,具有诸多共性。一名优秀的学者,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感知能力,一定是很突出的。虽然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所依仗的能力、素质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都需要丰富的想象能力,也都需要渊博的学识和创造能力。不过,随着学科分工越来越细密,文学研究领域日益细分,学者的文学创作能力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但是,进入到1980年代以后,高等教育的发达和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作家学者化和学者作家化的现象日益明显。王安忆、毕飞宇、格非、马原、王家新等,在文学创作到一定程度后,纷纷进入高校,也都有著述问世,给作家的身份打上了学者的符号。另一方面,学者的作家化所引起的效应也是非常明显的,最为典型的自然是余秋雨。作为1980年代优秀学者,余秋雨在1990年代的散文创作,独领风骚,掀起了学者散文创作的小高潮,成为当代文学史叙述无法回避的重要文学现象。
就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家这一群体而言,他们的文学创作自是文学领域里的一道无法忽视的风景线。就本专辑来说,雷达在文学评论写作之余创作了大量散文,和他的文学批评一道,构成了完整的文学雷达形象。於可训在进入武汉大学就读之前,就是一名有名气的诗人,从事文学研究之后文学创作只是偶尔为之。而21世纪以来,於可训创作了不少短篇小说和散文,成为一名多栖文学人。董之林的游记,别具一格,显示了文学研究者丰富的知识储备。上述几位学者的文学创作,从不同方面丰富了文学创作的个性。我以为,无论是作家的学者化还是学者的作家化,都是中国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宝贵的财产,值得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