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手稿辉映下的艺术时空——沈祖棻《早早诗》的创作历程与心灵意向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文学评论 热度: 14343
□ 张春晓

  沈祖棻以《涉江词》《涉江诗》名世,前者声名尤著。相较而言,《涉江诗》研究及其受到的关注不够,其中最为知名的长篇《早早诗》因为朱光潜、舒芜等学者已经作出充分肯定,更是鲜有专篇论文。本文从正待付梓的沈祖棻日记、书信等手稿资料入手,厘清《早早诗》的创作阶段及其改定细节,展现沈祖棻对生活素材所进行的艺术提炼,探究诗人在创作历程中蕴含的诗心诗性与生命意识。

  1976年,沈祖棻已于前一年退休,距离1966年夏秋一家人被勒令从原居住二区搬到偏远的下九区,时间已经过去十年。九区住房由车库改造而成,连排12间平房,东西朝向,居住8户人家。自北数第二家即祖棻所居两间,先后邮政编号九区29号、30号。沈祖棻《涉江诗》的绝大部分创作于九区,这一年的6月底,她于此创作了长篇古体《早早诗》,被朱光潜誉为“独爱长篇《早早诗》,深衷浅语见童心”。

一、创作缘起与斟酌改定

自1975年4月形势好转,祖棻和老友们陆续恢复联系,故人情谊令她在清冷的山居中感到格外温暖,这时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到江南,与曾经一同求学的“秣陵少年”们欢聚南京。1976年5月14日陈志宪(孝章)与刘君惠商定,秋日即约萧印唐同赴武汉,偕游金陵。一切安排妥当,二人心情愉快。也许是期待太久的喜悦令人过于兴奋,陈志宪当夜脑溢血入院,不幸于6月10日下午逝世。祖棻闻知噩讯“悲怆不已”,生死无常更令她深感定约的迫切。6月23日,她一面告知萧印唐陈志宪去世的消息,一边积极敦促他践约金陵之行:“四十年老友,未及重叙,一旦永别,其悲怆痛恨为何如耶?!连日情怀极恶,悲思难排。想兄闻之,自亦同感。唯望兄与君惠兄善保贵体,维持健康,得践秋日东游之约,亦望千帆能先期返汉,棻病能有起色也。虽然,人事多变化,此一共同愿望,未知果能实现否?自畺近亦病甚,犹力疾从公也。”其中心意旨便是“衰病日甚,惟望能与旧日诸友作一次欢聚”。正是在写这封信后的6月26日,沈祖棻起意要作《早早诗》。

  不难看出,1976年6月,是祖棻心绪非常恶劣的一段时间:千帆的退休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不得不于4月再次前往沙洋农场;友人陈志宪骤然离世,东下相聚之议搁置,深感死生暌别之无常。在这样沉重的情感积郁之下,她终于以一首至情至真的《早早诗》点燃了创作的热情,将对生命的美好、人世间的温暖的渴望尽皆赋予诗中,其衷心迫切正如舒芜所言:“《早早》一篇用童心的灯火照亮了苦难和屈辱的灵魂的暗隅。”

  沈祖棻从1976年6月27日晚开始构思《早早诗》,至7月5日初步定稿,此后又经过与师友的反复商改。10月16日程千帆代为抄写《早早诗》寄呈老师刘国钧,这封手稿被录入《闲堂书简》,其中文字和《沈祖棻创作选集》(1985年)、《涉江诗词集》(1994年)、《沈祖棻文集》(2000年)相比有所不同,可以看到定稿后的持续修改。

  就日记所载,《早早诗》的创作历程大致如下:

  

  时间创作进展1976年6月27日星期日 多云转晴又转多云昨夜很迟才睡着,心绪烦乱不佳,又想念早早,想为她写一诗。6月28日 星期一阴昨夜睡迟,饮茶多,过累,上床未睡着,又想早早,为之作诗,更兴奋不能入睡,至一二时始睡着,仍不沉着,幸早五时多和六时多醒二次又入睡,至七时廿分始醒,尚好,七时半后起。早事毕已八时半过,尚未生火出灰扫地清鸡笼,亦未早餐,写出早早诗前一部分,待续。6月29日 星期二阴思续做早早诗,思已不属,奈何!7月2日 星期五晴,风,凉改定抄录早早诗一节,收检一切,九时三刻睡。7月3日 星期六多云(晚)八时半后改早早诗,查字及韵,至十一时始上床。7月4日 星期日阴一切早事毕,加煤封火,八时二十分,补写昨半天日记及今早的,毕八时三十五分,略休息,三刻起,改定抄写早早诗。7月5日 星期一 阴雨(晚)清已九时,抄改早早诗毕。9月21日 星期二先阴后晴细读自强信、诗,复将早早诗示帆,写日记。10月15日 星期五多云转晴改添早早诗二句。10月16日 星期六晴早事毕,与千帆商改早早诗,由帆抄寄刘师。10月22日 星期五雨早事毕,洗衣,中间吃面包半个作早餐,复洗衣,毕,增删改定早早诗。

  首先是初稿草创阶段。6月26日夜晚动念,27日晚因构思到兴奋不能入睡,6月28日未及早餐即开始写作,大约腹稿已有,灵感迸发,所以上半段的进展很顺利,但29号随即进入创作的瓶颈期。7月2日以前完成初稿,当晚进入修改阶段,查字及韵、改定抄写等,直至7月5日晚“抄改早早诗毕”,完成了第一稿的修订。

  10月中旬再次进入集中修改阶段。10月15日“改添早早诗二句”,10月22日“增删改定早早诗”,并于次日夜“抄毕早早诗清稿”,完成第二稿修订。作者取鉴了部分商改的意见。先是在夫妻之间进行切磋,9月21日“复将早早诗示帆”,可知自8月15日程千帆从沙洋回来后,沈祖棻不止一次和他进行作品的探讨,并在10月16日再次“与千帆商改早早诗”。之后是将接近定稿的作品展示给师友并听取建议,继10月16日寄呈刘国钧先生,次年1月28日并寄给刘国武。寄诗给师友分享的同时征求意见,是沈祖棻借诸书信文字交流的常态。即如她在1975年7月20日致王淡芳信中,结尾录诗《千帆来书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叹,感赋此章》一首并问询:“此篇曾寄千帆,来书云次句意不明显。不知足下看来是否明确?理解为何意?如看得清楚,则不想重改。否则当改定。望来书时便中详告!(将君所理解之意告知)。”

  1976年10月16日程千帆代为抄写《早早诗》寄呈老师刘国钧,其中文字和此后出版定稿颇见出入,在修改中明确地传达出创作的深衷。修订细节详见下表:

  

  寄呈刘师(1976年10月16日)《涉江诗》出版定稿修订细节周晬满地走,两岁嘴舌巧。一岁满地走,两岁嘴舌巧。“周晬”改为“一岁”肤色异两亲,雪玉何皎皎。肤色异两亲,玉雪何皎皎。“雪玉”改为“玉雪”随母休沐归,相亲复相扰。帐杆当竹马,鸠杖满地捣。凌空学杂技,一跌意未了。倒罐更掀锅,到处觅梨枣。灶火转□添,烟灰随手扫。玩水时盥手,脱衣爱洗澡。打狗踢苕猪,不怕舞牙爪。随母休沐归,相亲复相扰。夺帚争扫地,脱衣唤洗澡。玩水瓶时灌,弄火锅空烤。倒罐更翻篮,到处觅梨枣。帐竿当竹马,手杖满地捣。凌空学杂技,一跌意未了。吓人装老虎,怒吼势欲咬。打狗踢苕猪,不怕舞牙爪。1.增加两句:玩水瓶时灌,弄火锅空烤。吓人装老虎,怒吼势欲咬。2.“鸠杖”改为“手杖” “掀锅”改为“翻篮”3.“灶火转□添,烟灰随手扫。玩水时盥手,脱衣爱洗澡”压缩为“夺帚争扫地,脱衣唤洗澡”4.顺序调整偷弄自行车,大哭被压倒。偷攀自行车,大哭被压倒。“弄”改为“攀”移凳伏书桌,画鱼又画鸟。三餐端正坐,家家喂饭饱。移凳伏书桌,画鱼又画鸟。积木堆高低,皂泡吹大小。三餐端正坐,家家喂饭饱增加:积木堆高低,皂泡吹大小。阿母责顽劣,此语使儿恼。我是最乖儿,家家好宝宝。阿母责顽劣,此语使儿恼。鸡鸡不洗脚,上床胡乱搞。狗狗不睡觉,半夜大声吵。我是最乖儿,家家好宝宝。增加:鸡鸡不洗脚,上床胡乱搞。狗狗不睡觉,半夜大声吵。爷爷喂鸡鸡,早早吃鸡卵。每扑爷爷身,惊喜笑声夥。爷爷手烫痛,早早不近火。爷爷睡高床,小心翻身堕。爷爷回沙洋,早早意谓叵。今夜爷爷走,门由我来锁。不见爷爷面,常唤归来可。取食投远空,爷爷要接妥。爷爷喂鸡鸡,早早吃鸡卵。爷爷烫痛手,早早不近火。爷爷睡高床,小心翻身堕。共爷嬉戏多,向婆提问夥。表情万态殊,表声众音哆。惊叹疑问号,诨名固自妥。爷爷回沙洋,早早意谓叵。今夜爷爷走,门由我来锁。不见爷爷面,常唤归来可。1.删:每扑爷爷身,惊喜笑声夥。取食投远空,爷爷要接妥。2.“手烫痛”改为“烫痛手”3.增加:共爷嬉戏多,向婆提问夥。表情万态殊,表声众音哆。惊叹疑问号,诨名固自妥。拍床请客坐,指茶叫客吃。拍床请客坐,指茶叫客吃。每见小友来,糖果多让客。增加:每见小友来,糖果多让客。客去知相送,慢走防踬踣客去知相送,慢走防倾跌。“踬踣”改为“倾跌”别后想家家,一日数回忆。归来却欢喜,依依傍肘腋。别后想家家,一日几回说。时时对像片,家家叫不歇。归来却欢喜,依依傍肘腋。“数回忆”改为“几回说”增加:时时对像片,家家叫不歇。

  由上表可见,《早早诗》的前后修改主要在两个维度上进行:一是力求语言的平白准确,二是提升内容的丰富生动。

  语言改定上的平易和准确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通俗化的改进,使习于旧体诗词的文言表达更符合现代汉语的接受便利,如将“周晬”改为“一岁”,“鸠杖”改为“手杖”,“踬踣”改为“倾跌”。其次是使情境交待更准确,如将“偷弄自行车”改为“偷攀自行车”,“弄”字具有多重意味,而“攀”字的动作指向更为明确。又如将“入门插瓶花,欣赏动颜色”的“入门”改为“回家”,使得动作目标从含糊变得明了。再次是考虑基于儿童形象的简洁性和情绪化。如“别后想家家,一日数回忆”改为“一日几回说”,对于儿童而言,“几回说”显然比“数回忆”要真切实际。而将“欲趋蝴蝶飞,还看高鸟击”改为“笑指蝴蝶飞,喜看高鸟击”,从“欲趋”到“笑指”,是从文言到白话,继而将“还”改成“喜”,与“笑指”相互呼应,都使儿童形象更富有简单真实的情绪表达与动作指向。

  诗人同样试图从情节性、神态语气、细节真实等方面增加内容表达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一来故事情节的增加降低了日常描述的琐碎感。如在“阿母责顽劣,此语使儿恼。我是最乖儿,家家好宝宝”之中,增补了早早不同意母亲说她顽劣的内容:“鸡鸡不洗脚,上床胡乱搞。狗狗不睡觉,半夜大声吵。”这显出儿童逻辑的可爱可笑之处,不仅完成喜感十足的小段落故事叙述,也成为生动有趣的点睛之笔。在另一段增补“共爷嬉戏多,向婆提问夥。表情万态殊,表声众音哆。惊叹疑问号,诨名固自妥”中,作者竭力描绘小早早瞬间万变的神态表情,也使得儿童的神气跃然纸上。二来几处增补都体现出作者对于细节的注重。即如邻居问小早早家里有哪些人,早早说“爷爷放牛去,家家是老师”,修改后即在其下添写细节“因取眼镜戴,一册两手持”,使得下句“为摹看书状,迂腐诚可嗤”显得格外真实可感,将儿童的游戏特征呼之欲出。它如在“别后想家家,一日几回说”后增加“时时对像片,家家叫不歇”,都是以可知可感又特别符合孩童身份的动作,补充说明了“几回说”的情态。这些细节的补充一方面突出了小早早的可爱天真,一方面也使得诗歌富于抑扬变化,不流于日常。

  由此可知,朱光潜评价《早早诗》“深衷浅语见童心”,其“浅语”之所由来,正是诗人在清晰的修改思路指导下,通过反复锤炼形成的语言风格,对主题的烘托、人物的塑造都起到了恰如其分的效果。

二、情感本体与艺术提炼

《早早诗》创作的契机来自情绪事件的推动,创作的基础却是日常生活的情感体验。诗人提笔书写早早的时候,早早两岁半了,能说会笑,与作者的交流更为紧密。《早早诗》中对于早早的淘气日常、祖孙的相与欢乐、个案的细节提取无一不来源于生活,字里行间也无不闪现着艰难处境中的情感依托,这些生活痕迹、情感素材经过诗人心眼的去取,在沈祖棻日记中都留下了对勘的印记。

  1.天伦之乐与创作源泉

  祖孙之间的相与欢乐,无疑是《早早诗》中最重要的情感构成。诗中不写家家对早早的爱与牵挂,但写小人儿对祖母的真切关怀,则祖母之爱尽在不言中。这种彼此的依恋与慰藉在日常点滴中随处可见,对看诗句和日记中摘录如下:

  汝独爱家家,膝下百回绕。喜同家家睡,重愁家家抱。关心唤吃药,饮茶试凉燠。分食与家家,儿自不嫌少。惟愿快长大,为婆洗衣袄。

  (1976年)3月20日 星期六 晴

  午睡已二时,四时醒,囡带早早回。早早早想回,回来大喜,笑不止。

  6月4日 阴 星期五

  囡及早早走,我强起装米泡一袋给早早带去,早早抱我腿再三为我揉肚,告别走出又跑回我前,要和我亲亲。

  临别告家家,好好多休息。别后想家家,一日几回说。时时对像片,家家叫不歇。归来却欢喜,依依傍肘腋。

  (1975年)11月6日(十月初四日) 星期四 晴多云

  早起稍晏,早操,弄清一切已八时三刻,拟出,适威克回,囡星期一过汉,要小佳地址。云早早叫家家不已,更想念之。

  11月8日(十月初六日)星期六 阴雨

  囡带早早回,见早早极喜。囡送蟹四只回。我吃饭,早早吃一蛋糕,又吃一口馒(头)及菜,萝卜及汤,我不够,又吃萝卜汤。饭后和早早玩,极乖欢笑,8时让其睡,到床上仍极欢喜玩笑不已,后熄灯睡,仍大叫家家不已。

  早早与爷爷的做伴玩耍亦是诗中不可忽略的部分。诗中专辟一个段落写道:

  

  1976年8月15日日记云:“起与早早玩,囡忽叫说爸爸回来了。帆即到门,早早呆看半天,令其叫不叫。后讲话回房,坐书桌前藤圈椅上,早早注视一刻,忽自动叫爷爷,已想起认出了。大概因前常要帆抱在桌前椅上玩,又常在椅前与爷爷玩,故易记起也。即亲近不认生。”可知“外祖远归来,初见话琐琐。明朝更相昵,爷爷膝上坐”一段正是对孩童从略见认生到亲密的真实描述。而“推车买牛奶”的场景也不止一次出现在日记中,3月1日 “大家吃炸糍粑,吃完帆以绳滑青蛙,挂猫、猪、虎与早早玩,极喜。又共摘菜苔,早早极乖。午睡二小时,起后不久早早醒,极笑乐,与穿衣起,吃糖屑饼,后与帆坐推车至小店买小坨饼干及炼乳”。3月21日早早七时即醒,“帆推车带早早到小店买炼乳二瓶”。就是这样一些至为平凡的日常成就了令人倍感温馨的早早与祖父母的生活记录。

  《早早诗》之所以创作周期很短,缘于长期的生活积淀和情感酝酿。因为不能长年生活在一处,独居中的诗人经常在日记中写下对外孙女早早的思念,孩童天真烂漫的各种事迹更是印刻在脑海中。如1975年4月15日(三月初四日)星期二有记:“今晚心情渐趋安静,稍似前,想与身体有关,病痛减少,饮食渐增,生活渐正常;而故人多来书,情谊深长,久别如旧,亦使人喜慰,不至一切皆无意义也。惟临睡又想早早,其说鸡之神情笑貌声音均如在眼前,极可爱,故介眉屡云惟孩子天真可爱,足慰老也。”天伦之乐是诗人在那个时期感受到的至为美好的情感与生命牵绊,也是物质匮乏、人事契阔年代难得的丰盈和寄寓。

  2.提取典型与去芜存真

  在素材的处理中诗人别有匠心,不乏典型个案的细节提取与日常琐碎的去芜存真。不妨对看以下几处诗文与日记节录:

  偷攀自行车,大哭被压倒。婆魂惊未定,儿身痛已好。

  5月24日 星期一 大晴

  适囡回,我即躺藤椅休息,早早跟威克摘菜,我并嘱威克让她择菜,弄坏一点不要紧。囡亦在外房洗提包。不一刻,忽闻东西倒塌声甚重响,接着早早哭,大惊奔出,初以为小凳跌倒,不知被小晏自行车倒跌压在身上,小晏扶车,我和囡扶抱早早,哭了一下,说腿痛,后即止哭,一刻即走动说不痛了。我又细按其各关节筋骨处,均说不痛,惟左肩处微痛。后走动正常,但似无平时自然迅速。十二时午餐。早早、囡、我一时上床午睡,但早早不想睡,这头到那头,已二时多,后囡和早早睡着,我又腹痛,完全未睡了。三时起看火,即开火烧水,后煮烫饭。早早醒,哭吵不欢,我又按问其各处不痛,后行走玩笑,又对我说左肩处痛,按之乃在下边,但一下又不痛了。后再三按问不痛,更后走快且跑了。想无大碍,再三叮嘱囡与威克,回厂抱其请医务员仔细检查一遍,不知听从否?甚忧急不放心!

  阿母责顽劣,此语使儿恼。鸡鸡不洗脚,上床胡乱搞。狗狗不睡觉,半夜大声吵。我是最乖儿,家家好宝宝。

  4月24日 星期六 转晴 风大

  午睡早早不乖,既不睡而完全不盖被起来玩,一盖被就打掉并掀腾。说之毫不听,恐其咳嗽肚痛,喊之不已,哄骗威吓均不听,打四下,亦只哭一阵仍照旧。说鸡鸡懂睡觉乖,她反不懂,则哭得大伤心,反复争说她懂鸡鸡不懂,她比鸡鸡懂不已,哭很久,等说她懂才罢,略好一下,就仍旧……

  第一个典型个案是早早偷攀自行车的故事。诗中两句叙述极其扼要,突出的是孩童的好动、无畏和浑不在意的洒脱天性。而日记中呈现的却是祖母反复探问是否无恙、不知回厂是否会去看病的忧虑。

  第二个典型个案源自现实中早早和母亲的一场争辩,诗中小早早面对母亲批评其“顽劣”,据理力争,“鸡鸡不洗脚,上床胡乱搞。狗狗不睡觉,半夜大声吵”,较真地要说明她比鸡、狗都要乖,令人啼笑皆非。看似无理而妙,实则出自生活。

  然而艺术源于生活,也必然有其虚构之处,无论是前者素材的选取,还是后者管束与辩论的对象从生活中的祖孙变为诗中的母女,都是一种艺术加工,前者拣汰,后者嫁接,选择保留美好的童趣与天真,滤去现实的焦虑与不安,它们既符合生活的逻辑又如此生动,遂成为诗中难忘的典型塑造。

  日记中时有早早日常乖巧、游戏、淘气等记录。如1975年11月9日所记:“即起身玩锅,我给大铜瓢假吃,令其作喂我吃状,又自假吃,极其欢笑,玩半天。又煮面她吃,后又起来要坐车椅内吃,吃了半碗,不吃了。”1976年3月29日“上午威克通沟,早早虽乖,但顽皮愈甚。给吃荠菜水预防脑炎,不爱吃,玩倒得一身透湿。又几次弄得一背面灰。为她忙不了。后给一棒糖,稍得安静”。4月4日“囡等近七时始回。我未吃晚饭,早早画图甚乖”。4月20日 “起后与早早端椅凳坐门外看行人鸡犬车辆野景甚久,稍适,早早极乖,一点未乱动乱跑,瞎动瞎搞。直到帆与囡先后回”。4月23日“看猪及到早秀处,吃兰花根、饼干,尚甚乖,惟玩水湿衣”,“在我去倒药罐时,她将肥皂泡水之湿枕巾放在我摊吹打开之棉被上,已湿透两大摊,幸棉花仅潮而尚未浸湿透,即赶忙拆,她又在旁拉摘棉花胎”。在诸多的生活琐碎中,诗人提取了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将诗中“玩水瓶时灌,弄火锅空烤”,“一晌转安静,向人索纸稿。移凳伏书桌,画鱼又画鸟。积木堆高低,皂泡吹大小。三餐端正坐,家家喂饭饱”等与日常描写相对看,令人不觉会心微笑。

  “暂留伴家家,不随父母归”事件引起的邻人相问及议论,可谓诗中的重中之重。这源于4月23日至26日早早与家家二人相伴的一段生活记忆。4月23日清晨四时半,千帆出发回沙洋办理户口退休事宜,家中忽然冷清,如祖棻当日所记:“囡本带早早回厂,我因大家一时尽走,帆乍去,又病甚,不免有凄寂之感。因留早早再住家两天,虽知其调皮劳神也。”继4月24日中午早早不好好睡觉,蛮缠鸡狗之说后,当天下午再次任性而为,终令祖棻决定让其回到父母身边。是日周六,天转晴,风大。日记记云:

  饭前我开火时,她在门口玩,我时看之,忽一下奔向马路中飞跑,喊之不听,追之不及,等追到隔马路喊其回来,虽听而停止前奔,但欲过马路遇三次自行车,幸喊其站住不动听话,一次险被撞。饭后则喊牵其去玩,亦不如以前之胆小怕车。后问其何以敢在马路中飞跑,则云跟大哥哥跑的。又爬铁门。此间儿童均大胆顽野,多住必受影响,可忧虑也。因之烦闷不乐。夜散步归七时过,即无缘无由哭吵闹觉,急要洗脚上床,又无故哭半小时,打被,后哭着睡着。本想多留她住几天,但一来有危险;二来对健康不好,吃饭不太好,睡觉大受凉;三来习惯恐弄坏;四来性情变坏。故只好等囡或威克来时即让他们领回厂,多过托儿所集体生活,有规律并安全为好。为之一叹!早早七时五十分上床,八时廿分睡着。我摺收衣被,写日记。

  祖棻十分不舍,4月25日说“早早将走,甚不舍得。好在四五天即回,休息一下也好”。4月26日八时半早早随父亲回厂,祖棻即道“早早走后,颇有凄然之感”,夜晚“上床记挂帆,想念早早,久始入睡”。理清一段本事,始知诗人在如此广泛的生活记忆中的取舍,尽去生活的杂芜与现实的烦恼,书写真纯的情感,这也正是艺术之于人生的美好之处。

三、天真诗性与生命意识

日记中的琐屑记录辉映了诗中的温情脉脉,诗性的光芒绝不仅仅来自浅显的文字,更是在那个时代从来没有被埋没沉沦过的初心与诗情,与至为深广而非局限于天伦的仁爱,它们将暗沉的生命中令人欣悦的细节穿成珠串,打磨成至今流光溢彩的诗篇。

  1.湖光山色中的心曲

  九区临近东湖,在祖棻的日常生活中,眺望湖光山色使她得以短暂抽离现实的困苦。如果说祖孙二人的关爱是彼此慰藉的喜乐,那么以东湖为中心的优游,则是祖棻的诗心与早早的童心的合而为一,由此成就《早早诗》中最富诗意的段落:“相携看大水,东湖连天碧。沿堤采野花,向波投小石。笑指蝴蝶飞,喜看高鸟击。回家插花瓶,欣赏动颜色。”

  祖孙二人在东湖的桥上放风筝(1976年2月22日)、打水花,“推车带早早至湖边湾处,并坐石堤看水掷石,早早先由我拣石掷,后自拣自掷,共三十五分钟,始坐车推返”(4月21日)。在纯然的自然光景中,她们享受着物外的天伦之乐。祖孙二人都喜欢花花草草,看山水、采野花便成为她们日常的一部分,无论朝暮,以一种简陋的仪式感表达着对生活的纯朴爱重。

  (1976年)5月24日 星期一 大晴

  早起我与早早吃牛奶面包早餐,弄清一切,开加好火,让威克煮烫饭,我推早早至湖边,只走大半,未到转湾处,坐堤边看玩一刻,又采野花草,缓缓推车回。

  5月26日(四月十六日) 星期一 阴雨

  早吃晚饭,饭后威克回厂,我和囡推早早至湖边,一直过桥转湾过到湖边面,采黄野花,大家甚高兴。

  5月31日 晴 星期一

  我与早早吃烤馒头及牛奶后,即去湖边,仅过桥不多远,即坐玩采花,至九时半回。

  6月10日晴,星期四,花事已过,“昨与早早折夹竹桃二小枝,野草花三茎,松枝二小枝,插瓶,灯光下极美好有致,坐对久之”。诗人久久地凝望着灯下那二小枝夹竹桃、三两茎野花,精心地插瓶,珍重地将其视为“美好有致”。那一点生机与美好点缀了生活的不经意处,让她一直欣赏到6月14日。这是一个阴雨的晚上,在历经了一天为三餐的奔走忙碌后,祖棻在琐碎的日记最后添上一笔:“夹竹桃开放后,仍淡红似桃花,所见皆未开放,但似已蔫枯了。叶在灯光下,亦似较鲜嫩。”赏花惜花之情落笔于昏暗的灯下,然而那欲绽而终未开放的花苞,颜色似足桃花而终究非是的夹竹桃,又似乎隐喻着温柔敦厚的意旨。

  东湖边与早早的结伴行走,是祖棻将始终不曾放弃的对于自然风物、对于生活的至美至爱之心,言传身教给早早的美的历程,虽然它们就像儿童的嬉戏一样是不经意地流露在诗篇中。1976年4月23日至8月15日,回来度岁的程千帆再度前往沙洋办理户口。在祖棻独自山居的这段岁月,她因着离思的寂寞、对老友骤然离世的悲伤,以及对小早早的牵念,终于写出这篇《早早诗》。她着意于文字的精准浅白、情节的生动有趣,却掩抑去了岁月的沧桑与世事的悲情。参看《湖桥》三首并及《娇婴》四首:

  

  湖桥临眺思茫茫,懒向汀洲更采香。春尽絮飞流水远,石阑空自倚斜阳。

  儿女渔舟桨自操,浅滩新涨水痕高。闭门几日濛濛雨,开遍沿堤夹竹桃。

  三两行人静不哗,最怜春晓趁朝霞。小车转毂推孙女,解指堤边索野花。

  

  如雪樱花映翠微,相携佳客趁轻晖。娇婴未解寻春意,喜向山村买饼归。

  细雨轻寒春事微,野桃未放绿阴肥。娇婴忽地惊呼起,笑指堤边蝴蝶飞。

  娇婴共傍长桥立,渺渺云烟入画图。双眼未经沧海阔,便将大水唤东湖。

  小坐堤坳烟景妍,娇婴学语话绵绵。也知转毂车行远,家在东湖那一边。

  

  2.清斋烟火中的生机

  真纯的诗心不仅存在于文学情感之中,其本真必然体现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才能使得作品的纯粹显得如此真切动人。1976年8月7日至11日,她曾忧心忡忡于鸡的病情,11月24日至26日她为小猫的走失焦虑神伤。愈是弱小的生命,愈在那个时代显现出它们的温暖与生机,成为诗人不经意间的情感寄托。

  8月7日,祖棻养的黑鸡病了,她请邻居帮助喂药,之后是接连三天的密切观察。她留心黑、麻、黄三只鸡的一举一动,一向简短的日记在那几日体量大增,三只鸡的吃喝行动成为日记中长篇实录的内容。黑鸡一度状态最差,8日邻里都劝尽快杀掉,祖棻既“恐要死回不来,遍找”,亦有各种实际的顾虑:无力捕杀、请人帮助亦为难等,终见“黑鸡进房大吃米,或可望好”。在犹豫观望中直至8月9日,诸鸡情况见好,她欣然记录下它们的状况,甚至有如“闲立整毛”的文学描述:

  8月9日 星期一 晴

  出看三鸡,黄鸡神气快走,到处啄食及啄枯叶为戏。黑麻二鸡在沟内,黑鸡亦立而未伏倒。麻鸡起出走,黑鸡亦缓步逐二鸡,立尚直,走而不伏了。但不吃不神气。又屙稀,内似有小半粒土霉素状物。但还是前夜喂二鸡的整土霉素半粒,昨早晚吃二次均用水化的,其他二鸡晚吃一粒,亦然。均加大蒜瓣各二瓣。今晚再喂,但土霉素今晚即完,大蒜亦不多了。现五时差十分,出外坐小椅透气休息。见二鸡走动,麻鸡不见,后见在铁疗门内垃圾堆随他鸡啄食。黑麻二鸡及陈家二鸡又到我门前沟内吃水,闲立整毛。黑鸡久立欲伏,仍起立,惟仍有些缩头竖毛,委顿,陈家一浅黄鸡亦然。不久麻鸡亦来,五鸡惟我黄鸡精神最好,毫无病况了。

  

  1976年11月11日,因为家里鼠患甚重,女婿威克给祖棻带回一只小猫,遗憾的是不到两周小猫就跑丢了,祖棻连日寻找,深感怅怅。节录日记如下:

  11月24日 星期三 晴

  

  11月25日 星期四 晴

  早起后即去小码头每弄寻问小猫,均不知见。大概失了。回已八时,始吃蜂乳,做清洁。吃早餐,甚怅怅。……接淡芳信,猫未回,已丢失了。怅怅!

  24日祖棻“找猫多次”,“托早秀与陈师傅向小码头问”,吃着面依稀听到猫叫,即刻放下面去寻找,“夜因猫丢甚惋惜烦闷,看书报,猫不回,恐无望,甚伤感不快”,“猫夜未回,怅怅”。“怅怅”二字,落笔数次。25日一早祖棻即去小码头各弄寻问小猫,找寻不到,在日记中再三表达无望之情,“吃早餐,甚怅怅”,临睡又道:“猫未回,已丢失了。怅怅!” 11月26日上午“弄清九时多,又闲行寻猫,不见”,方才放弃寻猫之念。凡此数日怅然之情,溢于言情。于她而言,这些鸡与猫同样是生命中的陪伴。《早早诗》中曾写道,“爷爷喂鸡鸡,早早吃鸡卵”,无论是拾鸡蛋的早早,还是经常在沈祖棻日记最后补录下“某鸡生蛋”的程千帆,都在其中寻觅到生活的乐趣与生机。

三、结语



  1976年,早早、小鸡与小猫、东湖的山光水色、野径花草,都曾作为生命中的情趣与生机,伴随着沈祖棻度过了最后一年完整的珞珈生活。因着充满真切的爱的眼神,借诸旧体诗与简约的日记手稿,她为后人留下了暗隅中温情脉脉的灯火。值得一提的是10月里,由程千帆代为抄呈刘国钧先生的《早早诗》结尾这样写道:

  儿勿学家家,无能性复痴。词赋工何益,老大徒伤悲。汝母生九月,识字追白傅。

  少小弄文墨,勤学历朝暮。一旦哭途穷,回车遂改路。儿生逢盛世,岂复学章句。

  下乡把锄犁,入厂运斧锯。拿枪作民兵,卫国金汤固。假日洗衣被,挑煤又浇圃。

  书足记姓名,理必辨是非。毛泽东思想,指路路不迷。但走金光道,勿攀青云梯。

  愿儿长平安,无灾亦无危。家家老且病,难见儿长时。赋诗留儿箧,他年一诵之。

  相较1985年以后正式出版的《早早诗》,此稿多出“下乡把锄犁,入厂运斧锯。拿枪作民兵,卫国金汤固。假日洗衣被,挑煤又浇圃”三句,而1978年自费油印线装本则余“下乡把锄犁,进厂运斧锯。拿枪作民兵,卫国金汤固”二句,并将“入”字改为“进”字。可知原是祖棻初定稿的这三句在修订后改为两句,正式出版时程千帆将此二句删去。

  

  注释:

  ①现存沈祖棻日记自1975年3月21日至1977年4月24日,在新定《沈祖棻全集》中名为《子苾日记》,即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②朱光潜:《千帆寄示子苾夫人诗词遗著二卷,忙中急展读,不忍释手,因题寄千帆致敬。时年八十有二,已龙钟昏聩,不计工拙,情不自禁也》,《沈祖棻诗词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③舒芜:《沈祖棻创作选集》序,程千帆选编:《沈祖棻创作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④刘国钧字衡如,江苏南京人,曾任金陵大学文学院、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教授。

  ⑤程千帆著,陶芸编:《闲堂书简》(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23页。

  ⑥孙望字自畺(自强、止畺),妻子霍焕明,时在南京师范学院工作。

  ⑦刘国武、王文才、王淡芳、刘彦邦都是祖棻、千帆四川时的老学生,时与萧印唐、刘君惠、陈志宪等皆在四川。

  ⑧湖北称外婆为“家家”。

  ⑨沈祖棻、程千帆的女儿程丽则,小名小婉,爱称囡囡。丈夫张威克,长女早早。夫妇二人时在武汉关山汽标厂工作,日常三班倒,白班约晨七时半至下午四时半,中班下午四时半至夜十二时,夜班夜十二时至晨七时半。

  ⑩程千帆三妹程小佳。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