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民国初词人“取径”宋代词人现象分析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文学评论 热度: 14250
□ 楼倩宇

  周庆云《梦坡词存》序言有云:“词盛于宋,衰于元,中绝于明,至清而复成地天之泰,贞下之元焉。”词在两宋时达到顶峰,经元明的相对衰歇后,至有清一代人才复又辈起,民国时期更诞生了不少著名词人及经典之作。纵观词的整个发展历程,确有在循环往复、周流不息中前进的趋势,而作为“导源风骚”的两宋,当时词人的创作风格乃至词学理念对民国词人都仍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宋代词人也因此频频成为民初词人学词道路上的“取径”对象。

一、序跋中的师承与渊源体现

(一)民初词人师承与词学渊源

作为词集的重要组成部分,词集前后通常都并附有词人自己或他人的序跋,或简述作者的人生经历,或阐明写作意图与出版经过,更多的则是对词人学词历程、词作风格的简要评价。《民国名家词集选刊》前五册辑录的二十余位词人的作品集亦是如此,多数词人的序跋文中也都提及了自身词风渊源的相关内容,即他们在创作上“取径”前人的体现。具体内容详见下表:

  

  表1 词集序跋中词风渊源相关内容统计

  在上述21位民国初期的词人中,17位词人词集的序文或跋文中都存在与个人词风特点相关内容的描述,其中15位词人在评价自身词风或接受他人评价时,语句中都涉及“取径”宋代词人的现象。由此可见,民国初词人确实对自身的词学渊源有着较大程度的关注,而且十分看重与宋代词人之间的师承关系。

(二)“家法”的引入与“重师承”心理分析

师承,即指学术、技艺上的一脉相承。狭义的师承,传承者双方之间有着确切存在的师徒关系,譬如欧阳修与苏轼、苏轼与苏门四学士等等。而从民国词人的角度来看,他们所重视的师承关系,许多时候往往并无实际的师徒名分,更多的是自发地将前代词人的一些词学理念视为进入词学殿堂的“教科书”,并以他们的词作为学习范式来进行风格、境界上的摹仿创作,从而形成一种隐性的师承关系。这种追溯词学师承渊源、将某一或多个宋代词人作为敬仰与效法对象的潮流,在民国初期各名家词人的身上都有着十分明显的体现。

  在理论研究方面与此相印证的,是民国时期词人频繁将“家法”引入词学领域的现象,学者李桂芹就曾对这一现象进行过较为详细的归纳。“家法”这一概念原先用于汉儒治经的师承,伴随经学衰落,其内涵也逐渐模糊与衍化。而它作为词学范畴出现,则要到南北宋之交。王灼《碧鸡漫志》:“诗与乐府同出,岂当分异?若从柳氏家法,正自不得不分异也。”此处的“柳氏”即指柳永。至民国,引入“家法”范畴者众多,其中知名者如蔡桢,在其《乐府指迷笺释》中便提出了“梦窗家法”的范畴:“宋末词风,梦窗家法,均得于是编窥见一斑。”陈匪石的《宋词引》中也曾反复使用这一概念,如论说贺铸《望湘人》:“全篇言情,而以景入之,则东山家法也。”陈洵《海绡词说》也有“家法”一语:“周止庵立周、辛、吴、王四家,善矣。惟师说虽具,而统系未明。疑于传授家法,或未洽也。”综上所列可知,“家法”作为词学范畴的内涵,指的便是词人创作的理论与章法,而民国词人在阐述前代词人的创作风格与手法时却引入了一个新的定义名称,也可看出民国时期对有关前代词人创作话题的讨论十分普遍,由此,民国词人对前代词人创作风格与词学理念的高度关注也可见一斑,为他们“取径”前人打下了基础。

  其次,“重师承”现象与文人历来的文化心理也有着密切关联。所谓“名师出高徒”,自古至今,师承关系在文人学士心中常常处于仅次于血缘关系的重要地位,在词学领域,师承关系的重要性也无二致。因此,尽管没有实际存在的师徒名分,民初词人根据宋代词人各自的创作风格与理念进行总结与效仿,他们强调自己的词作风格与宋代名家一脉相承,有出处,“入门正”,“循章得法”,“有迹可循”;在评价他人的创作成就时,也下意识地运用诸如“酷似某某词人”,“得某某词人真传”一类的语句,将当代词人的词作与其所学的宋代名家词进行联系与比较,以体现他们“取径”前人的成果。

二、和韵词背后的选择偏好

(一)和韵词情况统计

除去作者或他人在序文与跋文里提到的较为明确的词风渊源,大规模的“取径”现象还在和韵词中深有体现。民初词人的词集中存在着相当一部分数量的和韵词,除去与同一时期文人交游、社集而作的唱和词,剩下部分中和韵的对象多以宋代词人为主,如苏轼、辛弃疾、周邦彦、姜夔、吴文英、张炎、周密、王沂孙等词人都是较为常见的选择对象。下表统计了《民国名家词集选刊》前五册中所辑录的21位词人和宋词的详细情况:

  

  表2 词人和韵情况统计

(二)和韵的选择偏好

民国初期词人与前代词人之间跨越时空的唱和,实际上也是当时词人们对前代某一词人或某一词派风格偏好的反映。虽然同是“取径”于宋代词人,但在对于具体词人或词派的选择上来说,不同词人间必然会出现不同的偏好。当然,从总体上看来,民初各词人对和韵与“取径”的具体对象的选择也呈现出了较为一致的趋势。

  由和韵词情况表统计的数据可知,在与前代词人的247首和作中,和宋词的作品有218首以上,仍然占绝大多数。那么,在所和宋代词人中,精确到单个个体来看,民国初期词人的和韵词和吴文英韵的词作数量最多,这一选择偏好也印证了清末民初“梦窗热”的风潮。晚清民初学梦窗词成为一种风尚,吴文英也因此获得了极为尊荣的地位,尤其受到“晚清四大词人”的推崇。这在表格中也有着十分直观的体现,朱祖谋、郑文焯、况周颐三人词集中的和梦窗韵词在各自和韵词总数中的占比都极大,从数量上来说,朱祖谋《彊村语业》《彊村词剩稿》《彊村词外集》三本集子中的和梦窗韵词作更是达到了26首之多。

  相较剩余的其他词人,和姜夔与周邦彦韵的作品数量也遥遥领先,且就大致风格上看来,和姜夔、周邦彦、吴文英、张炎、周密、王沂孙韵的作品远比和苏、辛韵的作品数量多。因此,就总体词派偏好而言,民国初期词人和清真及“骚雅派”词人韵的情况较为广泛,和豪放派词人韵的作品数量则相对较少,可见比起“豪放旷达”,这一时期的词人们对“清空骚雅”词风的追求更为热切。

三、“取径”现象中的“骚雅”潮流与“梦窗热”

(一)骚雅派与民初遗民词人

骚雅词派主要活跃于南宋末期,上文民国词人序跋与和词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姜夔、吴文英、张炎、周密、王沂孙等几位词人,都是这一词派的杰出代表。词学意义上的“骚雅”一词,最早出现在《词源》中:“美成词只当看他浑成处,于软媚中有气魄,釆唐诗融化如自己出者,乃其所长,惜乎意趣却不高远。所以出奇之语,以白石骚雅之词润色之。”其中“白石”即姜白石姜夔,姜夔开“骚雅”之风,因而也被后人尊为这一词派的领袖人物。

  所谓“尊骚崇雅”,“雅”是“正”的代名词,具体以词的意趣、格调、品位等而言,“骚”则是指词要有“黍离之悲”的骚人情怀。这与当时的政治背景也有关系,骚雅词派崛起于南宋社会中晚期,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也近乎强弩之末,豪放派词人多是慷慨激昂,于悲愤中被迫沦为末路英雄。而骚雅派词人则常于不得志的抑郁中走向生命的尽头,或是在看清朝廷懦弱的面目后退隐山林,时而以词文寄托心中难以排遣的幽思。

  类似的大环境背景也存在于民国时期,民国初期词人中就有不少词人以满清遗老自居,如李绮青《草间词自叙》中就提到了填词以寄托“黍离之思”:“生际承平,晚遭末季,牢愁山谷,无补于国,莫救于时。一以黍离之思,托之歌词,百世之下,犹想见其怀抱。余于昔贤辨律辨韵,实未能窥其一二也,而无补于国,莫救于时。空山偃蹇,假托咏歌,排遣永日,则与昔贤有同慨焉。”因此,李绮青多以宋末词人玉田、草窗、碧山等骚雅词人为范,寄托其国变后的身世之感。再如李孺曾作《太平花画扇》,并题词曰:“放翁于宋南渡后,目击时艰,忧国之诚,诚见乎词,今则故宫寥落,寂寞花红,更增添黍离之感矣。”可见李孺也属遗民之列,亦有许多情致宛转的词作。除此之外,同属遗民词人的汪兆镛,其《雨屋深灯词》序中也出现了“音协词雅”“导源姜张”等字眼。综上可见,民国初期的这些遗民词人因时代及身份等缘由与宋末骚雅派词人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共情,从而在创作风格与理念上亦向骚雅一派靠拢,使得“清空骚雅”的词风盛行一时。

(二)民国初期“梦窗热”



  

  民国初期“尊梦窗”的热潮也因个人交游、社集活动等原因,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民国初期词人中如冯煦、张仲炘、周庆云等词人都与朱祖谋交游甚密,其中冯煦《蒿盦词剩》共40首词作中更有13与其唱和、交游之作,因而各自创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朱祖谋推举梦窗的影响,频繁拟作、和韵,在词风上都颇具梦窗神韵。

四、小结

民国初期词人对某一或某派宋代词人极为尊崇并将其理念、风格作为词学入门范本的“取径”现象反映出民国词人重视师承关系与词学渊源的心理。然而,在效法前人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创造与新变,否则,不仅会陷入“形似而神无”的困境,对于整体词坛来说更难言进步与发展,从这个角度看来,除却民国词人对前代词人的尊崇心理外,他们对于前人词学观念的延续与创新,也值得我们更深一步研究与反思。

  注释:

  ①朱惠国、吴平:《民国名家词集选刊》(第5册),国家图书出版社2015年版,第57页。

  ②李桂芹:《蔡桢〈乐府指迷笺释〉与近代“梦窗热”》,《文艺评论》2012年第12期。

  ③王灼:《碧鸡漫志》,《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83页。

  ④蔡桢:《乐府指迷笺释》,中华书局1948年版,第1页。

  ⑤陈匪石:《宋词举》,金陵书画社1983年版,第105页。

  ⑥陈洵:《海绡说词》,《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838页。

  ⑦张炎等:《词源注 乐府指迷笺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30页。

  ⑧王辉斌:《南宋“骚雅词派”论》,《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⑨朱惠国、吴平:《民国名家词集选刊》(第3册),国家图书出版社2015年版,第159页。

  ⑩朱惠国、吴平:《民国名家词集选刊》(第3册),国家图书出版社2015年版,第209页。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