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当代实力派旧体诗人诗作的精神表征——基于《中华诗词》“吟坛百家”栏目的考察

时间:2023/11/9 作者: 新文学评论 热度: 18748
◆ 戴 勇

  作为当代最具权威的旧体诗词传播媒介,《中华诗词》在重塑、包装、推送旧体诗人上可谓别具心裁、不遗余力。为了让当代读者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到民国以降旧体诗人的优秀诗词作品,《中华诗词》杂志开设了“耆旧遗音”、“吟坛百家”、“吟坛新人”三大栏目,此三大栏目汇集了民国以来诗坛耆老、诗坛健将、诗坛新人的经典诗作。如果说“耆旧遗音”栏目的设置,是通过刊载诗坛耆老的诗作,以作为后辈诗人学习的楷模的话,那么“吟坛百家”栏目则是《中华诗词》着力打造的当代诗坛中坚诗人诗作展览的平台。此栏目汇聚了当今旧体诗词创作集大成者,而我们从此栏目亦可透视出当代旧体诗词创作的最高实绩。

一、 “吟坛百家”栏目所载诗人年龄层次透视

“吟坛百家”栏目始刊在《中华诗词》1997年第2期上,换言之,即在《中华诗词》创刊后三年才开始出现这个栏目。在1997年至2004年期间,“吟坛百家”栏目陆续刊载在《中华诗词》杂志上,不过到了2004年之后,《中华诗词》杂志上几乎每期都有“吟坛百家”栏目,具体而言,《中华诗词》至2014年12月190期杂志中,出现“吟坛百家”栏目共有143期,占出现比例的百分之七十五。另外,从1997年第2期至2014年第11期,“吟坛百家”栏目共收录143位诗人的诗作2338首,无论是所载诗人的数目,还是所载诗作的数量,“吟坛百家”栏目都要多于“耆旧遗音”栏目,从此角度,可以想象出此栏目的重要性,而我们从侧面也可体会出《中华诗词》杂志编辑同仁对于推出新时期旧体诗词大家的迫切心理。倘若以“吟坛百家”栏目所载诗人的年龄层次为考察基准,其表现如下:

  

  出生年代1900年代1910年代1920年代1930年代1940年代1950年代1960年代1970年代人数2202724372283

  从上表“吟坛百家”所载诗人年龄层次分析表我们可以看出,该栏目诗人群体的年龄段分布在1900年代至1970年代之间,其年龄值呈现出中间高两头低的特点。具体来说,即1900年代和1970年代出生的诗人群体最少,仅5人,占整个诗人群体数量的百分之三;而1940年代出生的诗人群体最多,达到37位,占整个诗人群体的四分之一多。1940年至1949年年龄段诗人成为“吟坛百家”的主角显而易见,此比例也反映出当代旧体诗词创作实力派诗人们在年龄段分布的倾向。值得一提的是,“吟坛百家”所载诗人群体中年龄最大的是出生于1905年的臧克家,而年龄最小的是出生于1977年的刘如姬。二者的年龄相差超过一个甲子年,臧克家是公认的新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伟大诗人,《中华诗词》杂志力推臧克家,其动机自不必多言,至于出生于1977年的刘如姬,能够和臧克家等诗坛健将同载在一个栏目上,一方面说明了刘如姬旧体诗词创作的实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华诗词》杂志力图要在青年群体中塑造旧体诗词创作典范的决心。

二、 “吟坛百家”栏目所载诗人职业类别透视

与“耆旧遗音”栏目庞杂的诗人群体不同,“吟坛百家”中的诗人群体的职业类别显得相对单一,其职业类型主要是学者专家、党政要人和军中将领。

  1.学者专家。此类型的诗人群体最多,主要代表有:从事文史类研究的专家学者,如孔凡章、钱仲联、钱钟书、陈永正、饶宗颐、霍松林、熊盛元、段晓华、星汉、刘梦芙、王充闾、王亚平、钟振振、林从龙、刘庆云、郑伯农、叶嘉莹、袁行霈、周啸天、张文勋、钱志熙、胡绳等;从事经济、医学研究的理科类学者专家,如厉以宁、周思永、何永沂、田恒炼、李静凤、萧宜美等;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记者、编辑,如刘逸生、程光锐、梁鉴江、苏仲湘、徐续、周济夫、林峰、周峙峰、秦中吟、王翼奇、张结、邹人煜、刘章、丁芒等;从事翻译工作的专家,如李野光等;从事美术工作的艺术家,如黄苗子等;从事教育的中学教师,如周燕婷、甄秀荣等。

  2.党政要人。此类诗人都是在国家重要部门担任过要职的党政干部。如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席的项宗西,任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的寓真,曾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何郝炬,曾任贵阳市副市长的赵西林,曾任冶金工业部副部长的袁宝华,时任国家发改委主任的马凯,曾任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司长的邵天任等,曾任湘潭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的赵焱森,曾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七届政协主席的钟家佐,曾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的马识途。

  3.军中将领。这类的诗人都在人民解放军中担任要职,有的更是我军中的高级将领。如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的刘汉,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副校长、少将的高立元,解放军总参谋部退休干部柳科正,原沈阳军区装备部综合计划部装备财务处处长、上校王子江,空军特级飞行员上校魏新河,陆军中将、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李栋恒。

  从以上对“吟坛百家”诗人群体的职业类别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学者教授、报社编辑成为此栏目的主力军,而在此名单中还有一类人群不容忽视,即“吟坛百家”栏目还汇集了一些在港澳台地区及海外的旧体诗人群。其主要代表是香港大学教授饶宗颐,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澳门特区政府文化产业委员会委员冯倾城,台湾政治大学博士、台北教育大学及明道大学教授陈维德,纽约诗词学会会长梅振才,香港诗词学会会长林峰,曾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台湾大学及文化大学的阚家蓂等。“吟坛百家”在力推大陆实力派旧体诗词创作者的同时,也不遗余力地为以上港澳台地区及海外的旧体诗人群提供舞台,并以此在世界范围内加大旧体诗词的传播。

  “吟坛百家”所载上述诗人群体还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该栏目的诗人半数以上与中华诗词学会或《中华诗词》杂志有关:他们要么是中华诗词学会的发起人如叶元章;要么是各省市诗词学会的领导如海南诗词学会会长郑邦利、安徽第二届诗词学会会长邹人煜、山西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时新、广西诗词学会会长钟家佐等;要么是《中华诗词》杂志的社长如梁东,编辑如靳欣、林岫等。如此一来,以中华诗词学会为核心的当代实力派诗人群体就此诞生,这些诗人群体的旧体诗词创作反映了新时期旧体诗词创作的实绩。

三、 以“吟坛百家”为中心的实力派旧体诗人群创作的精神特征

在“吟坛百家”栏目麾下的143位诗人中,他们的作品大都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一般而言,一期力推一位诗人。不过在出现“吟坛百家”栏目的143期《中华诗词》杂志中,有三位诗人出现了两次,分别是邵燕祥、徐续、李汝伦。邵燕祥以新诗成名于文坛,亦偶做旧体诗,“吟坛百家”以两期的篇幅刊载其诗作,其目的在于打破人们对新诗与旧体诗泾渭分明的传统印象,换言之即新诗人也可以创作出高水平的旧体诗词作品。号称“对庐”的著名新闻工作者徐续,曾获第一届华夏诗词奖一等奖,“吟坛百家”的介绍词中是这样评价徐续的,“诗词博采众家之长,清新雄健,格律严谨”。徐续擅长七律,“吟坛百家”用两期的版面刊载其诗作,其用意在于为新时期旧体诗词律诗创作树立标杆。至于“吟坛百家”为什么隆重介绍李汝伦,其动机更加明显。李汝伦在 2008年荣获“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其在旧体诗词创作领域的成就可见一斑。

  纵观“吟坛百家”143位诗人所作两千多首旧体诗词,其写作的内容涉及广泛,其中既有传统的酬唱赠答之作,亦有反映时代风貌的写实之作,更有针砭时弊的讽喻之作。

  1. 书写时代风貌,记录历史重大事件

  书写历史行进中的重大事件,历来是文学作品常写常新的题材。文学作品所记录的历史事件一方面为人们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历史资料,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创作者的情感态度。自1997年第2期开始,“吟坛百家”栏目作载的诗作,就有大量此类主题题材的作品,而我们从中亦可体察出创作主体的精神面貌及情感态度。迄今为止,“吟坛百家”出现最多的是关于抗洪地震救灾、港澳回归之类题材的写实之作。

  其一,抗洪地震救灾题材之作。此类题材的主要代表作者是马凯、张文勋、谭克平、马识途等。

  马凯在“吟坛百家”栏目共发表诗作17首,其中有10首是关于1998年的抗洪题材的。众所周知,1998年,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爆发了自1954年以来的最大一次洪水灾害,当时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在洞庭湖、鄱阳湖沿岸的江西、湖南、湖北、浙江等地。在洪水泛滥、人民危难之际,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的马凯从东北赶赴华南地区指挥抗洪救灾,马凯看到长江地区的水位几超历史时,忧心忡忡,写道:“水位几经超历史,民垸多少已汪洋。洪水无情人有情,荧屏日日牵心肠。”(《洪水牵心》)面对洪水的疯狂肆虐,军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积极抗洪,马凯是这样描绘当时抗洪壮丽场景的:“号令下,红旗扬,橘红甲,迷彩服。你挑沙袋我打桩,军民团结筑钢墙。生死牌由丹心铸,管涌洞以铁胸当。水涨堤长洪无奈,人在堤在气更昂。蜿蜒灯火接天月,血肉长城锁大江。”(《众志成城》)在这首诗中,前面部分叙事,描写军民并肩在堤坝沿岸奋力抢险打桩筑坝的热闹场景;后面部分抒情,表达了军民斗志昂扬保卫堤坝的豪迈勇气。当洪水退去,诗人夜不能寐,反思这场灾难背后的深层缘由,“洞庭湖畔多民垸,长江源头少植被。泥沙肆意占河床,蛟龙无奈失栖位。平垸还湖留水道,植林退耕换山翠。治水治国本相通,天人和谐堪称最。”(《灾后反思》)诗人在诗中探究了洪水泛滥的主观原因,即长江流域洞庭沿岸植被破坏严重,这样直接导致河道内泥沙填满河床,由此致使水位升高,最终河水失去了栖位,并最终导致洪水肆虐。马凯用“平垸还湖留水道,植林退耕换山翠”一句,呼吁治理洪水的最佳办法即是退耕还林,而在对治理洪水的思考过程中,诗人想到治水和治国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最佳方案是天人和谐,我们从马凯的诗句中,鲜明地感受到作为一位国家领导干部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张文勋的《沁园春·长江抗洪抢险纪实》也是反映1998年抗洪题材的词作。张文勋在词中这样描写当年抗洪的紧张场面:“万里长江,恶浪排空,风雨飘摇。望洞庭汗漫,君山失色;鄱阳水溢,拍岸惊涛。京九濒危,荆江告急,一片汪洋没树梢。决堤处,恨洪魔肆虐,吞噬禾苗。红旗夹岸飘飘,有百万雄师遏大潮。看飞舟来去,扶老携幼,傲视滔滔。血肉身躯,挡洪堵漏,誓与洪峰竟比高。抒浩气,靠人民十亿,决胜今朝。”该词的上半阕描写了长江沿岸洪水肆虐的惨状,洞庭湖、鄱阳湖水位疯长,拍岸惊涛,京九线告急,洪水淹没了树梢,吞噬了禾苗,其场面让人忧心忡忡。词的下半阕直面抗洪救灾,描写我军官兵在洪水肆虐中,驾驶冲锋舟挽救灾区老少群众,而在堤坝沿岸的广大人民群众奋勇挡洪填沙堵漏,豪气冲天。张文勋用“沁园春”调,把这场惊心动魄的抗洪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酣畅淋漓,而其词在写意与用词上隐约可以看出毛泽东《沁园春·雪》的影子。

  

  

  其二,关于港澳回归题材内容之作。“吟坛百家”栏目关于书写此类主题的代表诗人有林锡彬、项宗西、杨金亭等。

  1997年7月1日,中国香港地区结束了长达155年的英国殖民统治,正式回归到祖国的怀抱。两年后,中国政府正式恢复对澳门的行政统治,至此港、澳两地全部回到祖国人民的怀抱,香港、澳门的回归是建国以来中华民族最为重大的历史时刻,其昭示了中华民族在世界的崛起。对于这场重大的历史事件,诗人们纷纷用其诗作表达其激动兴奋的喜悦之情。

  

  

  

  2. 反映现实,针砭时弊

  “吟坛百家”栏目所刊载的诗作除了记录历史行进中的重大事件内容之外,还有不少反映现实、针砭时弊的讽喻之作,尽管此类主题的诗歌数量在“吟坛百家”栏目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少,但其现实意义不容忽视。这些讽喻之作一方面体现了当代旧体诗词创作者的忧患心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吟坛百家”编辑群体切入生活的编辑理念。“吟坛百家”栏目有关此类主旨的诗作创作者代表是欧阳鹤与于仁伯。

  

  

  

  

  另外,长期从事法律工作的于仁伯也有类似欧阳鹤上述主旨的作品,于仁伯在“吟坛百家”栏目中所载的第一首即是关注底层农民工的作品。试引全文如下:

  

  于仁伯的这首五言叙事诗,以对话的形式,描写了一位老年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艰难处境。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因家中地少粮贱,不得不来到城里务工,由于年老又无特长,只能从事守院看门的工作,工资微薄。老者家徒四壁,妻子又罹患哮喘病,自己只能省吃俭用,以用来请医看病。诗人用“闻者足动容。仰天雪飞舞,怅叹忧心中。感此心如绞,与谁体味同?”的诗句,表现了其对下层劳动人民贫困生活的同情,具有强烈的现实色彩。

  从以上“吟坛百家”栏目诗人群体的写作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诗坛实力派诗人在诗歌取材上,体现出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而这种写作倾向恰好呼应了《中华诗词》杂志的办刊宗旨。“吟坛百家”诗人群体以底层关注的姿态,书写着时代的主题,表现他们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主人翁姿态。

  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项目“文学场视域下的新时期旧体诗词研究”(批准号:16WX02)、南昌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金资助项目(NSBSJJ2015030)阶段性成果。

  注释:①具体名单如下:林锴、林林、邵燕祥、孔凡章、钱仲联、钱钟书、刘逸生、陈永正、胡绳、吕剑、饶宗颐、臧克家、霍松林、李汝伦、程光锐、厉以宁、沈鹏、徐续、钱世明、杨逸明、熊盛元、何永沂、熊东邀、张文廉、王充闾、段晓华、星汉、刘梦芙、王亚平、魏新河、段天顺、钟振振、邓世广、杨启宇、周济夫、梁鉴江、腾伟明、苏仲湘、林从龙、刘庆云、侯孝琼、周思永、李野光、刘冀川、蔡厚示、周燕婷、周毓峰、蔡淑萍、阚家蓂、马凯、丁芒、邵天任、陈百增、郑伯农、刘汉、袁弟锐、刘章、李旦初、叶元章、萧永义、胡迎建、朱帆、姚奠中、陈劳生、郑福田、林崇增、叶嘉莹、黄苗子、林峰、田恒炼、周峙峰、王子江、袁行霈、柳科正、赵宝海、刘庆霖、李栋恒、秦中吟、王翼奇、靳欣、唐稚松、张福有、易行、伍锡学、宗远涯、蔡世平、林锡彬、孔祥庚、李静凤、陈仁德、周退密、周啸天、孙钢、王玉学、秋枫、田邀、杨斌儒、王世襄、张文勋、刘征、邹积慧、伏家芬、董澎、崔海正、冯倾城、萧宜美、刘迅甫、梁东、刘人寿、张结、马识途、欧阳鹤、杨金亭、屠岸、周笃文、罗辉、李维嘉、谭克平、钟家佐、钱志熙、时新、项宗西、寓真、赵仁珪、浪波、何郝炬、刘如姬、邹人煜、郑邦利、范峻海、凌朝祥、赵西林、林岫、陈维德、甄秀荣、袁宝华、赵焱森、梅振才、于仁伯、林峰(香港)、熊召政、王守仁、高立元、盛法。

  ②“吟坛百家”载邵燕祥的诗作出现在《中华诗词》1997年第4期和2001年第1期上。

  ③“吟坛百家”载徐续的诗作出现在《中华诗词》2001年第2期和2006年第12期上。

  ④“吟坛百家”载李汝伦的诗作出现在《中华诗词》2000年第4期和2003年第6期上。

  ⑤《中华诗词》2001年第2期。

  ⑥马凯:《洪水牵心》,《中华诗词》2006年第7期。

  ⑦马凯:《众志成城》,《中华诗词》2006年第7期。

  ⑧马凯:《灾后反思》,《中华诗词》2006年第7期。

  ⑨张文勋:《沁园春·长江抗洪抢险纪实》,《中华诗词》2011年第1期。

  ⑩谭克平:《祖国水灾严重感赋》,《中华诗词》2012年第8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